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
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祇萧骚。
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
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祇萧骚。
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诗中“灯火匆匆出馆陶”,描绘了一种急促而又有些许仓皇的离别场景,"回看永济日初高"则是表达了诗人在离开后回头望去,那个熟悉的地方阳光正好,显得格外亲切。
接着,“似闻空舍鸟乌乐”和“更觉荒陂人马劳”,通过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感伤。一方面,他似乎听到远处有欢快的鸟鸣声,另一方面,却也清晰地感受到旅途中人们的辛勤劳作。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祇萧骚"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旅途中光阴的无奈,以及面对边塞春风中的凄凉。这里“光阴”指的是时光流逝,而“弃置”则是形容无法珍惜和把握。"祇萧骚"则是边塞春风中的凛冽感受。
最后两句,“辛夷树下乌塘尾, 把手何时得汝曹”,诗人提到了具体的地名,同时也流露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在这里,“把手”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相见时的热情拥抱。诗人渴望着能在什么时候才能与远方的亲人团聚。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旅途感受和对家乡、亲朋的思念,展现了一个深具文学修养和政治洞察力的士大夫阶层的人文情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