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段诗描绘了一位新嫁娘进入婆家后,亲自动手烹饪的场景。她在厨房里洗净双手,准备制作羹汤。然而,她对于婆家的食物口味尚未熟悉,因此先让小姑去尝一尝,以确保菜肴的味道能够符合家里的喜好。这不仅展现了新嫁娘的勤劳和谨慎,更体现了她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以及对家庭成员饮食习惯的适应。
诗中使用了“三日入厨下”来表明时间,强调这是她进入这个新环境后的第三天。她已经开始尝试融入家庭生活,并且积极地想要贡献自己的劳动。这不仅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体现,也是对婚姻生活中相互适应的一种描绘。
“洗手作羹汤”则具体展示了她的行动,羹汤是一种古代的食物,可能类似于现代的羹或者羹菜,这里凸显了新嫁娘的烹饪技艺和她的勤劳。同时,“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则透露出她对家庭成员口味的关注,以及她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小心谨慎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新媳妇对于家庭和谐以及与公婆、小姑等人的关系处理上的细心考虑。
百忙里。把新词寄。偷閒里。再写新词寄。
点点行行,红笺畔,都成泪。愁远道、开看泪如洗。
鹃啼苦,春迤逦。折垂杨、缕缕情丝系。
漫天絮影飘残后,过短巷、怕重伫吟辔。
梦醒事往,杳隔千里。晚景苍茫,对此。空想欢娱地。
尽扫欢娱意。
宫柳娇黄。正纤蛾斗窄,素领披香。
回镫明紫电,斟酒捧清觞。兰画箑,竹匡床。
听舌转丝簧。宴渐阑、苔阶露湿,此意难忘。
羁情自怯空房。只零缣寸纸,暗寄萧娘。
书封千点泪,看后一回肠。因个事,恼伊行。
劝急整归装。纵使伊、归期定得,鬓早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