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入秦庭,荆卿无良谋。
击筑高渐离,仅等舞阳俦。
秦皇刺不中,金台遂荒丘。
吁嗟匹夫勇,何以报大仇。
彝门老侯生,决策重以周。
却兵救赵国,信陵名千秋。
至今大梁坟,古树风飕飕。
侠客须读书,知勇吾所求。
匕首入秦庭,荆卿无良谋。
击筑高渐离,仅等舞阳俦。
秦皇刺不中,金台遂荒丘。
吁嗟匹夫勇,何以报大仇。
彝门老侯生,决策重以周。
却兵救赵国,信陵名千秋。
至今大梁坟,古树风飕飕。
侠客须读书,知勇吾所求。
这首诗《匕首》由清代诗人顾峵创作,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对古代侠士精神的深刻思考与赞美。
诗的开篇“匕首入秦庭,荆卿无良谋”,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场景,表达了对荆轲勇敢行为的肯定,同时也暗含对策略不足的反思。接着,“击筑高渐离,仅等舞阳俦”提到高渐离和舞阳,强调了他们虽勇猛,但与荆轲相比,似乎在智谋上有所欠缺。这种对比,突出了勇与谋的辩证关系。
“秦皇刺不中,金台遂荒丘”描述了刺杀未果后,金台(即易水送别之地)荒废的景象,既是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也暗示了英雄行为的无奈结局。接下来,“吁嗟匹夫勇,何以报大仇”则提出了一个深沉的问题:勇猛的个体如何才能有效地为国家或民族复仇?这不仅是对荆轲等人的追问,也是对所有追求正义之士的挑战。
“彝门老侯生,决策重以周”转向了另一个历史事件——侯生(即侯赢)在信陵君(魏无忌)救赵国时的决策作用,强调了智谋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通过“却兵救赵国,信陵名千秋”的叙述,诗作赞扬了侯生的智慧和信陵君的英勇,以及他们的行动对历史的影响。
最后,“至今大梁坟,古树风飕飕”描绘了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景象,通过自然界的风吹过古树的声音,象征着历史的回响和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而“侠客须读书,知勇吾所求”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知识与勇气并重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仅要有勇力,还要有智慧,方能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综上所述,《匕首》一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勇与谋、个人与集体、过去与未来的深刻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侠义精神的崇敬与对现代人行动准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