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无百年,能得几饥饱。
髀肉方待生,皤然发先老。
此岭谁所名,名之非臆造。
我佛崇慈悲,众生有同抱。
知尔尘中来,怜尔色枯槁。
香厨一粒供,九地共除恼。
况以真实义,随缘具栲栳。
雨露有大滋,生机发春草。
我行如倦马,意亦属刍稿。
斋钟犹未鸣,赴食尚云早。
人寿无百年,能得几饥饱。
髀肉方待生,皤然发先老。
此岭谁所名,名之非臆造。
我佛崇慈悲,众生有同抱。
知尔尘中来,怜尔色枯槁。
香厨一粒供,九地共除恼。
况以真实义,随缘具栲栳。
雨露有大滋,生机发春草。
我行如倦马,意亦属刍稿。
斋钟犹未鸣,赴食尚云早。
这首诗名为《饥饱岭》,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诗中描绘了对人生短暂与物质欲望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众生共有的苦难与慈悲的关怀。
首句“人寿无百年,能得几饥饱”开篇即点明了人生的短暂与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生命有限和物质匮乏的感慨。接着,“髀肉方待生,皤然发先老”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变化和生命的衰老,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脆弱。
“此岭谁所名,名之非臆造”则引出对“饥饱岭”的命名,暗示了这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山岭,更是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的挣扎与追求。接下来,“我佛崇慈悲,众生有同抱”表达了对佛教慈悲精神的推崇,认为所有生命都应得到关爱和尊重。
“知尔尘中来,怜尔色枯槁”体现了诗人对众生苦难的理解与同情,他深知人们在尘世中的辛劳与疲惫。“香厨一粒供,九地共除恼”则展现了通过简单的施舍,可以为他人带来慰藉和解脱,体现了佛法中的“布施”精神。
“况以真实义,随缘具栲栳”进一步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应以真诚的态度面对一切,顺应自然规律,随缘而为。最后,“雨露有大滋,生机发春草”以自然界的现象比喻,说明了即使在艰难困苦中,生命的力量依然能够生长和复苏。
“我行如倦马,意亦属刍稿”表达了诗人自己如同疲倦的马,但内心仍怀有希望和期待。“斋钟犹未鸣,赴食尚云早”则以斋钟未鸣、早起赴食的情景,寓意着尽管生活忙碌,但心中仍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的短暂、物质的匮乏、生命的衰老、众生的苦难以及佛教慈悲精神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
大块震噫气,不能号无窍。
天游非六凿,自得形神妙。
吾观水月翁,苍髯带白帽。
人言数百岁,岂有他缪巧。
嗔骂作佛事,座供弥勒笑。
一笑与一嗔,如幻何足道。
中含狮子声,原本在忠孝。
人种不可失,苦来尘俗闹。
纷纷蜉与蚁,辄以功名嬲。
师非卜筮伦,妄问或妄告。
嗟哉婆心切,儿童只狂跳。
同床各异梦,舌敝津亦耗。
何如苏门老,对客唯长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