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东瓯路,悬军春复秋。
何人裹马革,几辈烂羊头。
礼比长公主,荣逾恩泽侯。
圣朝宽大德,不死竟何忧。
一发东瓯路,悬军春复秋。
何人裹马革,几辈烂羊头。
礼比长公主,荣逾恩泽侯。
圣朝宽大德,不死竟何忧。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杂感(其四)》,表达了对战争的沉思和对国家宽大仁德的赞扬。首句“一发东瓯路”描绘出军队出征的壮烈场景,暗示了征战的遥远与艰辛。次句“悬军春复秋”则强调了军队在春季和秋季的连续作战,显示出战事的持久。
“何人裹马革,几辈烂羊头”两句通过战争中的牺牲者形象,表达出战争的残酷,马革裹尸和士兵们因战事而早逝,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无情。“礼比长公主,荣逾恩泽侯”则是对比,将战士们的荣誉与贵族的封赏相提并论,赞美他们的英勇与贡献。
最后两句“圣朝宽大德,不死竟何忧”高度评价了当朝的仁德政策,认为在如此宽容仁爱的统治下,即使面临死亡,也没有太多忧虑,因为国家的恩泽足以抚慰他们的牺牲。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战争的哀思,又有对国家安定的欣慰,体现了王士禛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