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司初令,祝融恋馀景。
三庚有婪尾,赤目腾煜炯。
梅润生柱础,炎飔荡露井。
翻觉九夏寒,谁信履霜冷。
踌躇验消息,妙契忘言境。
全水乃不湿,是山岂见岭。
逭暑在暑中,安用逃禅静。
白帝司初令,祝融恋馀景。
三庚有婪尾,赤目腾煜炯。
梅润生柱础,炎飔荡露井。
翻觉九夏寒,谁信履霜冷。
踌躇验消息,妙契忘言境。
全水乃不湿,是山岂见岭。
逭暑在暑中,安用逃禅静。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炎炎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季特有的气候特征和人们对于炎热的感受。
首先,“白帝司初令,祝融恋馀景”两句,以神话中的白帝和祝融两位神灵,象征着夏季的开始与结束,表达了对季节变换的感慨。白帝主初令,意味着夏天的开始;祝融恋余景,则暗示着夏天即将过去,留下了一抹余晖。
接着,“三庚有婪尾,赤目腾煜炯”描绘了夏季的高温,三庚即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婪尾”形容太阳炙烤大地,使得赤目(眼睛)也仿佛被阳光灼烧,发出煜炯的光芒,形象地表现了夏日的酷热。
“梅润生柱础,炎飔荡露井”则从侧面反映了夏季的湿度与风的特点。梅雨季节的湿润空气使得柱础(建筑物的基础)上生出水珠,而炎风(热风)吹过,使得露井(井口)上的水珠荡漾,进一步强调了夏季的潮湿与热浪。
“翻觉九夏寒,谁信履霜冷”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夏季的酷热与想象中的寒冷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夏季炎热的深切感受,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态度。
“踌躇验消息,妙契忘言境”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体悟到了某种深刻的道理,达到了言语难以表达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哲学中追求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最后,“全水乃不湿,是山岂见岭”这两句,以水与山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即使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自然界的规律依然存在,不可违背。
“逭暑在暑中,安用逃禅静”则是对逃避炎热行为的反思,指出真正的解脱并非逃离炎热本身,而是内心对于炎热的接纳与平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哲学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季独特气候特征的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
南省西清,黄扉青琐,五年历遍中都。
一封朝奏,无乃爱君欤。
便作筠阳胜赏,东溪上、鸥鸟相娱。
谁知道,心存魏阙,身暂寄江湖。
东溪,何所有,冬梅夏柳,春杞秋蕖。
谩回首,多少笼鸟池鱼。
细看山林朝市;经行处等是蘧。
今朝好,一杯寿酒,一卷养生书。
古扬州、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
问竹西歌吹,蜀冈何许,杨柳鬖鬖。
行乐谁家年少,两两更三三。
知我江南客,走马来看。
过却长亭烟树,云山点点,烟浪漫漫。
料桐花飞尽,夜合绕阑干。
倦绣闲庭昼永,望天涯、芳草忆征鞍。
平安使,吴笺谩遣,欲寄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