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同大宅,何处是安居。
卧地有知足,栖巢亦晏如。
松楸怀旧隐,城市远先庐。
衰病难堪责,交游喜渐疏。
世间同大宅,何处是安居。
卧地有知足,栖巢亦晏如。
松楸怀旧隐,城市远先庐。
衰病难堪责,交游喜渐疏。
这首诗描绘了对“安居”的深刻思考与向往。诗人以“世间同大宅,何处是安居”开篇,将宏大的世界与个人的“安居”相对比,提出了一个深邃的问题:在如此广阔的世界中,真正的“安居”之地在哪里?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住所,更是心灵的归宿。
接着,“卧地有知足,栖巢亦晏如”两句,通过对比卧地与栖巢的生活状态,表达了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无论是躺卧于大地,还是栖息于树巢,只要内心满足,生活便能平静而安详。
“松楸怀旧隐,城市远先庐”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安居”与自然、回忆、传统联系起来。松楸象征着自然与永恒,怀旧隐则表达了对过去简单生活的怀念,而城市与先庐的对比,则突出了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最后,“衰病难堪责,交游喜渐疏”两句,反映了诗人面对衰老疾病时的心态,以及对人际关系变化的感慨。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诗人更倾向于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简单的交往,体现了对真正“安居”之境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安居”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现实困境中保持内心平和与淡然的态度。
閒人无事娱心目,书画搜罗廿载足。
模山范水抱幽独,嗜好欲除情转笃。
有客闻风千里来,索观秘笈宵分读。
武彝巨卷抵兼金,白云粉本珍荆玉。
狂呼大笑称眼福,假我咏题墨缘续。
尔无我诈我无猜,画肯借人期免俗。
岂知久假似荆州,季布谁真能一诺。
兰亭旧遭萧翼赚,闭门谢客今膺服。
过眼烟云达者言,吾非达者怨中蓄。
赵璧终图返自秦,望眼将穿何日复。
至宝由来不示人,缇袭从今深韫椟。
云山无恙倘归来,独寐寤言矢弗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