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墙风雨几经春,草色盈庭一座尘。
自是神明无感应,盛衰何得却由人。
坏墙风雨几经春,草色盈庭一座尘。
自是神明无感应,盛衰何得却由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废与自然力量的对比。开篇“坏墙风雨几经春”,设置了一个时间背景,指的是经过多次春天的风雨侵袭,一堵残破的墙已经沦落至此。这不仅形象地展示了自然力的无情,更暗示了一种历史的遗忘与流逝。紧接着“草色盈庭一座尘”,则是对这个荒废场景的具体描绘,草长得几乎覆盖了整个庭院,带来的是一种生命力与衰败并存的画面。
中间两句“自是神明无感应,盛衰何得却由人”表达了一种哲理。诗人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神灵不对世事感应,那么人类对于繁荣与衰落又怎么能够掌控?这两句通过对比神灵的超然与人类的无力,强调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的局限。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生命、历史和力量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诗人刘山甫在唐朝时期创作了这首作品,借助青草湖神祠这一特定场所,探讨了更为广泛的人生与宇宙的问题。
急雨惊鸣瓦,转檐风叶粉如洒。
闭户青山飞不去,对沧洲屏画。
换眼底衰红败翠供愁写。窥冷檠半落吟边灺。
正酒醒无寐,怊怅京书题罢。
到此沈沈夜,为谁清泪如铅泻?
梦想铜驼歌哭地,送西园车马。
叹去后阑干一霎花开谢,空怨啼望帝春魂化。
算岁寒南鹤,解道尧年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