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
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
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
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文同的作品,名为《寄题何靖山人隐居》。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居生活图景。
“门外铺寒水,墙头立好山。”开篇即以清冷的水景和坚固的山形营造出一片与世隔绝的境界。这里的“门”和“墙”暗示了隐居之所,是诗人寄寓心灵的地方。
“先生忘势利,高隐寄中间。”诗人提到“先生”即隐居者,他已超然物外,不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在山中寻找一处高远而又适中的隐居之所。这里的“中间”可能指的是山中的一处隐蔽而又适宜的地方,既能避开尘世喧嚣,又能保持一定的独立和自由。
“凫鹜应同乐,烟云已共闲。”接下来的两句则描写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凫鹜”指的是水鸟,它们在这里安然自得,与隐居者共享天然之乐。至于“烟云已共闲”,则是说诗人已经融入自然之中,连烟云都成为了他消遣时光的伴侣。
最后两句,“几时能少暇,携酒到松关。”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带着美酒,去松林之中与朋友相会,或是独自享受那份宁静。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隐居者精神状态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八年不踏中华路,海外风烟尽非故。
沧溟一水断东南,青山不合谁得渡!
黄云一片海上来,蛟鼍吹波长不开。
我欲鞭石作桥过,江山惨淡金燕台。
嗟我豪怀不可说,雷公烧尾剑破缺!
入水无由化龙飞,丰城夜夜牛斗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