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峡口日西斜,兰渚维舟近酒家。
水漱树根龙露爪,石排江岸虎交牙。
路回佛寺藏深坞,风动渔舟扫落花。
再拜灵均献蘋藻,月明环佩下汀沙。
昌山峡口日西斜,兰渚维舟近酒家。
水漱树根龙露爪,石排江岸虎交牙。
路回佛寺藏深坞,风动渔舟扫落花。
再拜灵均献蘋藻,月明环佩下汀沙。
这首诗描绘了昌山峡口的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首句“昌山峡口日西斜”,以夕阳西下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氛围,暗示着一天即将结束,同时也为后续的景物描写铺垫了背景。
“兰渚维舟近酒家”一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峡口附近的一片兰花盛开的小洲,一艘小船停泊在岸边,不远处是售卖酒水的店铺。这一场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融入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与安宁。
接下来,“水漱树根龙露爪,石排江岸虎交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水边树木和岩石的形态。树根仿佛是龙爪露出水面,岩石排列在江岸,又似虎牙交错,形象地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威严,同时也赋予了景物以生命力。
“路回佛寺藏深坞,风动渔舟扫落花”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曲折的小路通向隐藏在山谷中的佛寺,微风吹过,不仅带动了渔舟的轻摇,也扫起了地上的落花,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最后,“再拜灵均献蘋藻,月明环佩下汀沙”两句,通过祭祀屈原(即灵均)的场景,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与历史的敬仰之情。在月光皎洁的夜晚,祭祀者献上蘋藻,仿佛能听到环佩叮咚的声音,落入沙洲,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既具自然美又富含人文关怀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泄柳惟应况段干,闭门绕座青琅玕。
此君对我心俱静,感事看花泪未乾。
尘土何曾眯慧眼,乾坤元只付忠肝。
从来未作逢场戏,敢道随身有木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