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砌疏畦送晚春,水流山静见闲身。
行吟散去风光好,熟睡醒来雨气新。
木笔岂非浓意态,石楠终是淡精神。
莺声圆处鹃声急,景物要之不负人。
幽砌疏畦送晚春,水流山静见闲身。
行吟散去风光好,熟睡醒来雨气新。
木笔岂非浓意态,石楠终是淡精神。
莺声圆处鹃声急,景物要之不负人。
这首《晚春》由宋代诗人韩淲所作,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宁静与生机。诗中以“幽砌疏畦”开篇,巧妙地将庭院的静谧与春天的渐行渐远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水流山静见闲身”,流水潺潺,山色静美,仿佛映照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自在。这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行吟散去风光好,熟睡醒来雨气新”,行走在大自然中,吟唱着心中的歌谣,享受着美好的风景;在宁静的夜晚,沉沉入睡,醒来时感受到的是清新湿润的空气。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感受和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
“木笔岂非浓意态,石楠终是淡精神”,木笔花浓烈而鲜艳,石楠则淡雅而内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两种不同的植物形象,表达了对人生不同态度的思考——有的人生如木笔,热烈而张扬;有的人生如石楠,平静而深邃。
最后,“莺声圆处鹃声急,景物要之不负人”,黄莺的歌声悠扬圆润,杜鹃的啼鸣却显得急促悲凉。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多变。诗人认为,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自然界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珍惜,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整首诗通过对晚春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时间的独特感悟,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溪间曾语离,夜雨忽悲壮。
俄顷山月明,照我蓬背上。
攲枕念此行,变化或万状。
江湖大圆镜,有此白鸟样。
公言早崛奇,平处谢堤障。
划严如行师,百万未可傍。
畴昔粲可间,发此无尽藏。
我饥寒欲死,甘露扶缯纩。
目视飞鸿卑,未易蒙此贶。
西风束书至,辟户问亡恙。
吾事公所知,它人杂嘲谤。
天子五载登群公,今年执圭殊有容。
帝前兴俯丞相同,金石一律鸣黄钟。
君臣合德通玄穹,四方和气来溶溶。
仲山之衮归弥缝,只手可以扶六龙。
甲兵净洗天河空,狱市芳日移帘栊。
大州小县宽租庸,妇闲夜织农星春,牲肥酒香歌岁丰。
官事生理无缺供,洁廉淳厚俱成风。
无心造物真天工,民生西南如蛰虫。
闭户不见雷充充,愿公一震惊群聋。
某也苏息还里中,载歌盛德昭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