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却山川冻出云,疏疏先自竹边闻。
玉龙不动身千亿,薝匐无香瘦十分。
彷佛夜堂馀火力,凄凉茅屋有人群。
已知报答东皇日,汤饼银丝饭脍芹。
日却山川冻出云,疏疏先自竹边闻。
玉龙不动身千亿,薝匐无香瘦十分。
彷佛夜堂馀火力,凄凉茅屋有人群。
已知报答东皇日,汤饼银丝饭脍芹。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宝昙所作的《雪》,描绘了冬日雪景的细腻感受。首句“日却山川冻出云”,形象地写出阳光退去后,山川被严寒冻结,仿佛云雾从冰雪中凝结而出。接着,“疏疏先自竹边闻”描绘了雪花轻轻飘落,最先在竹林间发出沙沙声,营造出宁静而清冷的氛围。
“玉龙不动身千亿”将雪比喻为静止的玉龙,形容其洁白无瑕,静谧无声,仿佛有亿万身躯覆盖大地。诗人进一步描述雪的形态,“薝匐无香瘦十分”,暗示雪虽无香气,但其轻盈的姿态显得清瘦而坚韧。
“彷佛夜堂馀火力”将雪比作夜晚炉火余温,带给人一丝暖意,与室外的寒冷形成对比。然而,“凄凉茅屋有人群”又揭示了雪中的孤寂,即使在简陋的茅屋里,人们围炉取暖,也透露出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温暖。
最后两句“已知报答东皇日,汤饼银丝饭脍芹”表达了对雪的感激之情,认为雪如同春天的使者,预示着冬去春来,人们可以期待丰收的季节,享用如银丝般的汤饼和芹菜做的美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雪的美与温度,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绿云空阔。看嫩凉送过,青萍之末。
半倚曲阑,唤起盈盈与他说。
冷落明珠翠羽,浑不管、人间炎热。
只颌略、几处清歌,二十四桥月。鱼没。浪痕迭。
正浣女背花,兰桨初拨。冰肌玉骨。
似怅红衣镜中脱。
张绪年来瘦损,况高柳、疏蝉时节。
又一笛、风定也,数声雨歇。
晕日暗东岭,惨雾忽上蒸。
中途遂雷雨,寸步迷崚嶒。
电光得峰窍,万道金蛇腾。
侧身进虎队,彻骨寒生棱。
云根积阴曀,石发黏鬅鬙。
纵有亥竖足,欲展嗟何能。
同队匿咫尺,千唤不一膺。
屏翳稍却怒,渐放重峦层。
匿者乃四出,迎客来山僧。
扶曳逗灵刹,快得楼窗凭。
惊传适来处,已有悬崖崩。
宝马不恋粟,男儿重横行。
如何二三子,各为辕下鸣。
短短白日影,共此万古情。
江流不能尽,付以深杯倾。
词赋夺天巧,读之人不惊。
时复仰空廓,屹立何峥嵘。
咫尺天路隔,缥缈望玉京。
侧闻云中君,假我云车轻。
腾上无所怀,回首惜令名。
且揖海上客,笑傲为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