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辙齐名世早知,百年忠义系人思。
忠传折槛排奸日,义想衔刀伏阙时。
两地青磷埋宿草,一山红树妥新祠。
吴门野老多相识,雪涕争看《幼妇碑》。
轼辙齐名世早知,百年忠义系人思。
忠传折槛排奸日,义想衔刀伏阙时。
两地青磷埋宿草,一山红树妥新祠。
吴门野老多相识,雪涕争看《幼妇碑》。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潘耒对宋代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敬仰与怀念之作,以"二姜先生祠"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高度评价和深情缅怀。首句“轼辙齐名世早知”,开门见山地指出苏轼和苏辙在世时就已享有同等的盛誉。接下来的两句“百年忠义系人思”概括了他们一生忠诚正义,深得世人敬仰。
“忠传折槛排奸日,义想衔刀伏阙时”通过描绘苏轼和苏辙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坚守道义的行为,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格。"折槛"和"衔刀伏阙"都是古代忠诚士人的象征,形象生动。
后两句“两地青磷埋宿草,一山红树妥新祠”描绘了两位先贤的祠堂所在之地,虽然岁月流转,但他们的精神如同磷火般照亮,新的祠堂建立在红树环绕的山间,显得庄重而神圣。
最后,“吴门野老多相识,雪涕争看《幼妇碑》”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他们的深厚感情,即使是普通的乡野老人,也含泪欣赏他们的事迹,尤其是《幼妇碑》这样的作品,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影响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赞扬了苏轼和苏辙的忠义品质,又体现了人们对他们的深深怀念。
晨兴趣行装,秋色满离席。
悲风苦送声,短晷频移刻。
兰舟薄暮发,去去转遐僻。
极目望官所,沉沉烟霭积。
清有濯缨水,白有漱齿石。
悠然水石间,官情聊自适。
朝焉游其南,暮焉戏其北。
彼微山中鸟,亦将识公德。
公无赋归去,田园付人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