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蔽可畏哉,赵高其明效。
道路咸以目,讳言关东盗。
秦楚军相持,胜负犹未料。
扫国待大将,无端加谴诮。
奏事司马门,三日不得报。
致盟洹水上,长史作前导。
哀哉秦二世,烟雾霾七窍。
杀高易反掌,子婴亦敏妙。
至此可奈何,临风寄怀抱。
壅蔽可畏哉,赵高其明效。
道路咸以目,讳言关东盗。
秦楚军相持,胜负犹未料。
扫国待大将,无端加谴诮。
奏事司马门,三日不得报。
致盟洹水上,长史作前导。
哀哉秦二世,烟雾霾七窍。
杀高易反掌,子婴亦敏妙。
至此可奈何,临风寄怀抱。
此诗《咏史三十一首(其七)》由清代诗人黄毓祺所作,通过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奈。诗中以赵高被杀为引子,暗喻历史上君主对权臣的处理方式,以及权力更迭的不可预测性。
首句“壅蔽可畏哉,赵高其明效”,开篇即点出权力斗争的危险性,以赵高被杀为例,警示后人权力的滥用和过度集中的可怕后果。接下来,“道路咸以目,讳言关东盗”描绘了在权力斗争中,信息被封锁,真相被掩盖的景象,暗示了政治环境的不透明和不公正。
“秦楚军相持,胜负犹未料”则引入了历史上的战争场景,象征着权力斗争的激烈与不确定性。紧接着,“扫国待大将,无端加谴诮”表达了对权力斗争中无辜者受害的同情,以及对决策者随意处置的批评。
“奏事司马门,三日不得报”进一步展示了权力斗争中的信息滞留和决策迟缓,反映了政治体制的低效和僵化。而“致盟洹水上,长史作前导”则通过描述盟约的签订,隐含了权力斗争后的妥协与合作,以及背后的政治算计。
最后,“哀哉秦二世,烟雾霾七窍”是对秦二世统治的总结,表达了对暴政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杀高易反掌,子婴亦敏妙”则对比了不同人物面对权力斗争时的不同选择和结局,强调了个人智慧与道德抉择的重要性。
“至此可奈何,临风寄怀抱”则是诗人面对历史悲剧的感慨,表达了对权力斗争无常性和人类命运的深思,以及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公正、智慧和道德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贫贱俯中岁,没齿甘无闻。
藿食屡清饿,势与膏粱分。
斯滥非我事,浊醪饯归云。
橐饘从告竭,不废抱皇坟。
啸歌夜漫漫,曜灵未能晨。
岂非杜康绝,督邮那复驯。
壶浆当觥饮,举白浇余唇。
飞霜凝暑路,调齐何殷勤。
不堪饷亲串,一笑贻文君。
悠悠缺陷界,本无莸与薰。
亡于天地间,而生经纬文。
东丘终反鲁,仲淹世居汾。
怀宝何必售,千载犹心亲。
伊优与肮脏,荣衰本同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