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之中兼万善,人人无欠亦无馀。
倍蓰什伯相为远,性分之原岂有殊。
一性之中兼万善,人人无欠亦无馀。
倍蓰什伯相为远,性分之原岂有殊。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普对于《孟子》中“万物皆备于我”思想的阐述。诗中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本性中蕴含着众多美德,每个人都具备这些美德,既没有过多也没有欠缺。诗人进一步强调,无论这些美德的数量有多少,如十倍、百倍或千倍,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源于人性的根本。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人性光辉和内在统一性的崇尚,认为人与人之间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都具有同样的道德潜能。
楼上长江江上山,烟云鸥鸟尚班班。
归来靖节荒三径,已矣卢仝屋数间。
书肯细行知义立,梦能频见识心关。
因声重谢穷冈叟,太息刘郎去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