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在县楼北,石门题玉清。
何时得仙处,尽日有松声。
断碣埋秋草,残钟入暮城。
青云不可接,闲坐感浮生。
宫在县楼北,石门题玉清。
何时得仙处,尽日有松声。
断碣埋秋草,残钟入暮城。
青云不可接,闲坐感浮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略带寂寥的宫苑景象。首句“宫在县楼北,石门题玉清”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宫苑的位置与入口,玉清二字不仅点明了石门的材质,也暗示了此处的神圣与清雅。接下来的“何时得仙处,尽日有松声”两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对仙人生活的遐想,以及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之中,松声作为背景音,增添了诗境的生动与深邃。
“断碣埋秋草,残钟入暮城”则通过残破的碑石和秋草的衰败,以及傍晚时分传来的钟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流逝感,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层次和情感深度。最后,“青云不可接,闲坐感浮生”表达了诗人对于高远理想难以触及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使得整首诗在静谧中蕴含着深沉的哲理。
综观全诗,李宪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既具古典美又富含哲思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的交织,展现了对历史、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言寓意的艺术手法。
春来何处,漠漠烟和雨。
望眼入青冥,共翩?翔空轻羽。
壮怀消尽,冷澹作溪山,天欲语,诗可谱。
到纸愁成缕。三间茅舍,何问谁为主。
翠墨染须眉,便瞬息形骸尔汝。
百年如梦,容易一声钟,昏又晓,今更古。
往事都尘土。
金屋春娇。伫魂凝翠浦,路转蓝桥。
浅斟鹦鹉盏,暗忆凤凰箫。斜拖云髻衩裙腰。
奈愁也、何期花底消。团圞影,甚只向画眉楼照。
镫悄。情渺渺。寻梦枕边,前度双心抱。
意怯无眠,漏深还起,重味相思诗草。
梁燕飞时觅巢忙,杜鹃啼处催谁老。
垂杨堤,自年年,碧浪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