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初还自霅川,曾携琴酒访真仙。
洞天不隔三千界,俗驾重来四十年。
羽宝结成钟乳石,朱藤蒙罩画溪船。
樵夫不识赜山叟,欲与何人讲易篇。
庆历初还自霅川,曾携琴酒访真仙。
洞天不隔三千界,俗驾重来四十年。
羽宝结成钟乳石,朱藤蒙罩画溪船。
樵夫不识赜山叟,欲与何人讲易篇。
此诗描绘了诗人杨杰在宋朝庆历初年,重游张公洞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庆历初还自霅川”,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诗人从霅川归来,再次踏入这片神秘之地。次句“曾携琴酒访真仙”,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与仙人的相遇,充满了浪漫色彩。
接着,“洞天不隔三千界,俗驾重来四十年”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张公洞的非凡之处——仿佛与外界隔绝,时间在这里似乎静止了四十年。这不仅突出了洞穴的神秘,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感悟。
“羽宝结成钟乳石,朱藤蒙罩画溪船”描绘了洞内奇异的自然景观,钟乳石与朱藤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仿佛是大自然的精心布置。这种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最后,“樵夫不识赜山叟,欲与何人讲易篇”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洞中人物与外界的隔阂。即使是熟悉这里的樵夫,也无法理解这位深居简出的老人(赜山叟),他想要与谁探讨《周易》这样的哲学经典呢?这一问,引人深思,既体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对知识传承与交流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张公洞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对人生、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