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际生毫似发长,采苓时到白云乡。
閒来莫向桃源去,恐有渔人识阮郎。
眉际生毫似发长,采苓时到白云乡。
閒来莫向桃源去,恐有渔人识阮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生活的宁静与超脱。"眉际生毫似发长",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隐士的眉宇间透露出的智慧与深邃,仿佛长出了长长的毫毛,暗示其思想的深刻和不凡。"采苓时到白云乡"则进一步渲染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他时常在云雾缭绕的山中采摘草药,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所需,更象征着他追求自然、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
"閒来莫向桃源去"一句,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同时也提醒读者,在闲暇之时不要轻易前往,以免被外界所识,打破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恐有渔人识阮郎",这里的"阮郎"可能是指阮籍,也可能是诗人自己,暗含着对现实世界复杂人际关系的警惕,以及对保持自我独立性与纯洁性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疏离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连山筑长围,众水含积怒。
无地恣披猖,勉强循轨度。
纡折千百回,其意在东注。
砉然门户开,并力尽一赴。
万马横空来,惊愤不反顾。
我舟当其冲,逆进相触忤。
百夫贯一缆,累时拔寸步。
倒掷脱不虞,此身竟安付。
昨有估客船,咋指惊一误。
木石相冲撞,破碎等瓜瓠。
崖畔余柿存,不忍目重驻。
吁嗟造物意,设险独何故。
夕泊江之涯,惊定有余怖。
月黑鸺鹠鸣,悲风振岩树。
远闻洪涛声,前滩尚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