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诵先生感寓诗,如今似写我心悲。
西施贫处无盐笑,乌获饥来竖子期。
不士不农焉用彼,无齐无楚竟何之。
光阴未老人先老,荒草斜阳泣断碑。
曾诵先生感寓诗,如今似写我心悲。
西施贫处无盐笑,乌获饥来竖子期。
不士不农焉用彼,无齐无楚竟何之。
光阴未老人先老,荒草斜阳泣断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应凤的《寄青山》。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以及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曾诵先生感寓诗,如今似写我心悲。"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阅读古代贤者的诗篇,感受到了他们所表达的情感,这些情感与自己当前的心境不谋而合,都是对世事的无奈和悲凉。
"西施贫处无盐笑,乌获饥来竖子期。" 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美女,常被用以形容女性之美丽,而在这里则是用以比喻诗人自己的困顿生活。乌获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鸟类,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贫穷和对食物的渴望。
"不士不农焉用彼,无齐无楚竟何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感到迷茫。如果既非读书人也非耕田者,那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如果没有国家可归,那么将何去何从?
"光阴未老人先老,荒草斜阳泣断碑。" 这两句则是对时光流逝和个人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人感叹岁月不待人,即使天气还未至老境,人的精力却已渐渐消退。而荒凉的草地和斜阳下的断碑,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的引用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