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调烦声急更迟,戍楼羌笛不胜悲。
谁怜战久人先老?可念兵残将自疑。
月黑关山全失道,风高杨柳半无枝。
遥知朔漠烟尘惨,不似南征马上吹。
苦调烦声急更迟,戍楼羌笛不胜悲。
谁怜战久人先老?可念兵残将自疑。
月黑关山全失道,风高杨柳半无枝。
遥知朔漠烟尘惨,不似南征马上吹。
这首诗《悲秋十八咏(其十六)秋笛》由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通过描绘戍边士兵在寒冷夜晚吹奏羌笛的情景,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悲凉与无奈。
首句“苦调烦声急更迟”,开篇即以“苦调”和“烦声”渲染出一种沉重而复杂的音乐氛围,暗示了士兵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接着,“急更迟”三字,既描绘了笛声节奏的变化,也暗喻了时间的紧迫与士兵命运的不确定。
“戍楼羌笛不胜悲”,进一步点明了地点——戍楼,以及乐器——羌笛,同时强调了这种音乐表达的悲伤情感,让人感受到边塞生活的孤独与凄凉。
“谁怜战久人先老?”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长期征战导致士兵早衰的同情与感慨,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可念兵残将自疑”,则从将领的角度出发,表现了他们面对战事频仍、士兵伤亡惨重时的自我怀疑与无助,凸显了战争给指挥官带来的精神压力。
“月黑关山全失道,风高杨柳半无枝”,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以“月黑”与“关山”的模糊,以及“风高”与“杨柳”的凋零,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环境的恶劣与自然景观的荒凉,强化了战争背景下的凄冷氛围。
最后,“遥知朔漠烟尘惨,不似南征马上吹”,通过对比南征与北战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北方战场残酷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戍边士兵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蕞尔武城邑,今城仍古城。
城郭虽然是,人民日已更。
当年子游子,曾宰治编氓。
辙环孔宣父,过此访门生。
不觉筦尔笑,笑闻弦歌声。
于今筦尔笑,笑无弦歌鸣。
筦尔貌则同,筦尔原异情。
遥遥千载后,何人育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