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赋物如天工,墨光洒竹回天容。
千年劲玉寒不死,清波照响悲吟龙。
烟凝草绿承华殿,鬼冷秋霜月如练。
长毫写影竹不知,《子夜歌》残空记面。
春云一散风吹尘,茫茫海色翻青鳞。
金仙泪痕愁汉月,尚怜玉轴随时新。
梦跨茅龙上天去,女娲补天天不语。
海绡画鸾生翠羽,踏破银湾湿河鼓。
射龙江深春不度,风色萧萧怨千古。
天人赋物如天工,墨光洒竹回天容。
千年劲玉寒不死,清波照响悲吟龙。
烟凝草绿承华殿,鬼冷秋霜月如练。
长毫写影竹不知,《子夜歌》残空记面。
春云一散风吹尘,茫茫海色翻青鳞。
金仙泪痕愁汉月,尚怜玉轴随时新。
梦跨茅龙上天去,女娲补天天不语。
海绡画鸾生翠羽,踏破银湾湿河鼓。
射龙江深春不度,风色萧萧怨千古。
这首元代诗人卢亘的《题金显宗墨竹》,以墨竹为载体,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画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竹子坚韧不屈的生命力,以及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感悟。
首句“天人赋物如天工”,开篇即点明了自然界与人类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似性,如同大自然赋予万物生命,艺术家则通过作品赋予其独特的灵魂。接着,“墨光洒竹回天容”一句,将墨竹的描绘与天空的景象相联系,墨色的竹叶仿佛在阳光下闪烁,赋予了画面以生动的光影效果。
“千年劲玉寒不死,清波照响悲吟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坚韧与永恒之美,即使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持其清冷而坚毅的姿态。竹子的清音似乎能引起龙的共鸣,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共生。
“烟凝草绿承华殿,鬼冷秋霜月如练”描绘了一幅秋季的静谧景象,草木凝结的露珠映衬着宫殿的辉煌,而秋霜与明月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冷峻又神秘的氛围。
“长毫写影竹不知,《子夜歌》残空记面”暗示了艺术家(或诗人)通过笔墨捕捉竹子的神韵,而竹子本身似乎对此毫无察觉,只静静地存在着。这里巧妙地将艺术创作与自然界的互动联系起来。
“春云一散风吹尘,茫茫海色翻青鳞”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云散风起,海色翻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这一段通过季节的变化,表达了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界的动态美。
“金仙泪痕愁汉月,尚怜玉轴随时新”将自然界的景象与神话传说相结合,金仙的眼泪与月亮的哀愁,以及竹轴的更新,都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新生的期待。
最后,“梦跨茅龙上天去,女娲补天天不语”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越的向往,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梦中的场景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相互交织,展现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想象空间。
“海绡画鸾生翠羽,踏破银湾湿河鼓”描绘了海中仙女与鸾鸟的美丽画面,以及它们在广阔海洋中的自由翱翔,象征着心灵的解放与追求。
“射龙江深春不度,风色萧萧怨千古”以龙江的深邃与春日的不至,以及风声的哀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墨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也蕴含了对人生、宇宙、艺术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