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五出绣汀州,自在沉沉自在浮。
古有楚童谣可信,今无越女采为羞。
江清得实谁能剖,风起虚根不复留。
晚向水乡回野棹,一规西日落湖州。
花明五出绣汀州,自在沉沉自在浮。
古有楚童谣可信,今无越女采为羞。
江清得实谁能剖,风起虚根不复留。
晚向水乡回野棹,一规西日落湖州。
这首诗名为《蘋花》,作者是宋代诗人董嗣杲。诗中以蘋花为题材,通过描绘花在水中自由漂浮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慨。
首句“花明五出绣汀州”描绘了蘋花盛开于湖面的情景,如同五彩的绣锦点缀在洲渚之上,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接下来的“自在沉沉自在浮”则强调了蘋花随波逐流的自由状态,既有静态的美丽,又有动态的飘逸。
诗人接着引用“古有楚童谣可信”,暗示蘋花在古代文化中可能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楚地的民间传说或童谣所提及。然而,“今无越女采为羞”又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无人再像古代越女那样珍视或采摘蘋花的遗憾,暗含了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感慨。
“江清得实谁能剖,风起虚根不复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蘋花的生长特性,清澈的江水无法揭示其深藏的秘密,而一旦风吹起,它的根基就不再稳固,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最后,诗人以“晚向水乡回野棹,一规西日落湖州”收束全诗,傍晚时分,他乘舟回归水乡,看着夕阳缓缓落下,湖州的轮廓在视线中消失,画面宁静而富有诗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蘋花这一意象,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变迁的思考,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文昌因祖饯,郎宿问斋名。
枉驾一朝款,寒窗千载荣。
未花梅索赋,堪杖竹经行。
自得来青句,山泉不可清。
对茱萸、一年一度。龙山今在何处。
参军莫道无勋业,消得从容尊俎。君看取。
便破帽飘零,也博名千古。当年幕府。
知多少时流,等闲收拾,有个客如许。
追往事,满目山河晋土。征鸿又过边羽。
登临莫上高层望,怕见故宫禾黍。觞绿醑。
浇万斛牢愁,泪阁新亭雨。黄花无语。
毕竟是西风,朝来披拂,犹忆旧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