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吹下夜森沈,彷佛箫音起碧岑。
阆苑有书犹未附,网罗何处漫相侵。
天教松月同昏晓,地许沧江共古今。
更有仙踪不到处,一群清影自追寻。
疏风吹下夜森沈,彷佛箫音起碧岑。
阆苑有书犹未附,网罗何处漫相侵。
天教松月同昏晓,地许沧江共古今。
更有仙踪不到处,一群清影自追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神秘的自然景象,通过鹤的形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首句“疏风吹下夜森沈”,以“疏风”和“夜森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夜晚氛围,暗示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次句“仿佛箫音起碧岑”,将自然界的风声比作箫音,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同时也赋予了自然以人文色彩,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阆苑有书犹未附,网罗何处漫相侵”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书”比作知识或理想,暗示了追求与未能实现之间的矛盾;“网罗”则象征着束缚与限制,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与理想的渴望。这两句诗在对比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向往。
“天教松月同昏晓,地许沧江共古今”则是对自然永恒与时间流转的感慨。松月与沧江,分别代表了坚韧不拔与广阔无垠,它们与时间一同经历了无数的晨昏与古今变迁,象征着自然界的恒久与人类文明的绵延。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时间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最后,“更有仙踪不到处,一群清影自追寻”以仙踪未至与清影自寻,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清影自寻,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鹤的形象,以及对自然、时间、理想与自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感悟。
初更月蚀缺半璧,三更北风雪平屋。
夜寒置酒送归客,长歌燕雁灯前落。
故园无书已十月,目极千里云水隔。
客方有行乃未已,归且经予江上宅。
比邻诸老应相问,为道于今不如昔。
新知翻手覆手閒,故人江南与江北。
有时日高天气清,炙背南轩把书策。
可怜斯人巧言语,今已埋没黄土陌。
乃知生前倾意气,不用身后书竹帛。
往在江南最少年,万事过眼如鸟翼。
夜行南山看射虎,失脚坠入崖底黑。
却攀荆棘上平田,何曾悔念身可惜。
辞家上马不反顾,谈笑据鞍似无敌。
迩来多病足忧虞,平地进寸退数尺。
意气索然成老翁,所有鬓发犹未白。
闲居为妇执薪爨,宿处野人争卧席。
昔壮今衰殆不如,吾恐未必不为福。
寄声诸老善自爱,客行努力更强食。
门前种柳今几长,戒儿勿令打鸂鶒。
春晚归来踯躅间,为公置酒临江阁。
《新寨饯南归客》【宋·黄庭坚】初更月蚀缺半璧,三更北风雪平屋。夜寒置酒送归客,长歌燕雁灯前落。故园无书已十月,目极千里云水隔。客方有行乃未已,归且经予江上宅。比邻诸老应相问,为道于今不如昔。新知翻手覆手閒,故人江南与江北。有时日高天气清,炙背南轩把书策。可怜斯人巧言语,今已埋没黄土陌。乃知生前倾意气,不用身后书竹帛。往在江南最少年,万事过眼如鸟翼。夜行南山看射虎,失脚坠入崖底黑。却攀荆棘上平田,何曾悔念身可惜。辞家上马不反顾,谈笑据鞍似无敌。迩来多病足忧虞,平地进寸退数尺。意气索然成老翁,所有鬓发犹未白。闲居为妇执薪爨,宿处野人争卧席。昔壮今衰殆不如,吾恐未必不为福。寄声诸老善自爱,客行努力更强食。门前种柳今几长,戒儿勿令打鸂鶒。春晚归来踯躅间,为公置酒临江阁。
https://shici.929r.com/shici/JJy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