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已成痴,爱石又成癖。
徒闻有丝溪,时复梦灵壁。
太湖只在眼,曾未收寸碧。
多自五岭来,仍烦百书索。
何侯小峥嵘,湖水深处得。
苍润波涛馀,巉岩鬼神力。
摩挲复湔洗,攘取畏宾客。
偶然及幽事,遣送初不惜。
俄顷交定盟,欢焉慰岑寂。
夺君书几间,坐我洞庭侧。
持还岂人情,藏去有惭色。
苦乏仇池篇,如何满高直。
爱山已成痴,爱石又成癖。
徒闻有丝溪,时复梦灵壁。
太湖只在眼,曾未收寸碧。
多自五岭来,仍烦百书索。
何侯小峥嵘,湖水深处得。
苍润波涛馀,巉岩鬼神力。
摩挲复湔洗,攘取畏宾客。
偶然及幽事,遣送初不惜。
俄顷交定盟,欢焉慰岑寂。
夺君书几间,坐我洞庭侧。
持还岂人情,藏去有惭色。
苦乏仇池篇,如何满高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的作品《何德器赠太湖石》,表达了诗人对石头艺术的热爱和对友人所赠太湖石的珍视之情。首句“爱山已成痴,爱石又成癖”直接揭示了诗人对山水石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向往丝溪和灵壁的奇石,更是对太湖石有着极高的期待,然而“太湖只在眼,曾未收寸碧”,表明他未能亲自获取。
诗人感激友人何侯赠予一块峥嵘不凡的太湖石,“湖水深处得”,暗示此石来历非凡,经过湖水的洗礼,显得“苍润波涛馀,巉岩鬼神力”。他对石头的呵护备至,既“摩挲复湔洗”,又担心他人觊觎,不敢轻易示人。“攘取畏宾客”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石头的珍视程度。
得到这块石头后,诗人感到“欢焉慰岑寂”,石头成为了他在寂寞中的心灵寄托。然而,他意识到自己“持还岂人情,藏去有惭色”,因为接受这样的厚礼,心中有愧。最后,他以“苦乏仇池篇,如何满高直”作结,表达了对友人无私赠石的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更高雅的艺术品——如仇池石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石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石头艺术的独特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苦海渺无涯,火宅常自焚。
青衫不疗饥,白首非工文。
勉策疲驽姿,舍己为人耘。
造物真小儿,苦乐胡不均。
突如四月时,梅雨成炎蒸。
安得玉烛调,一晦复一明。
中夜忽自悟,感慨若有神。
有名汝不趋,有利汝不奔。
独与迂阔友,卜邻向东屯。
燕坐想羲皇,浩歌发商声。
床头有浊醪,啸咏聊自倾。
又如苦旱中,一雨涧壑盈。
草木回春姿,万象皆更新。
君今东屯成,拙寝复几兴。
我亦侧西流,草阁时共凭。
长想千载上,依依耦耕人。
居士生朝,元来是、湖山胜日。
长共荐、霜前篱落,半黄橙橘。
酒压浮蛆新旨酽,香浮瑞兽祥烟密。
更小蛮、清唱入时宜,声飘逸。湖海量,冰霜质。
年未老,身犹屈。记平生操履,几曾亏失。
季野阳秋虽有自,伯仁崆峒原无物。
待着君、添个老人星,人间出。
老子生朝,萧然坐离骚窟宅。
更莫诧、才雄屈宋,诗高刘白。
不向凤凰池上住,不逃鹦鹉洲边迹。
谩一官、如水过称呼,诸侯客。平生志,水投石。
首已皓,心犹赤。算陆沉雄奋,总非人力。
广武成名惟孺子,高阳适意须欢伯。
睨醉乡、一笑抚青萍,乾坤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