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随流瑞色新,泛风萦草护游鳞。
密行碧水澄涵月,涩滞轻桡去采蘋。
比物何名腰下剑,无根堪并镜中身。
平湖春渚知何限,拨破闲投独茧纶。
为实随流瑞色新,泛风萦草护游鳞。
密行碧水澄涵月,涩滞轻桡去采蘋。
比物何名腰下剑,无根堪并镜中身。
平湖春渚知何限,拨破闲投独茧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江上泛舟图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个人心境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世、享受独处乐趣的情怀。
“为实随流瑞色新,泛风萦草护游鳞。”这里,“为实”可能是形容词,用来修饰“瑞色”,强调水波的真实和美好。诗人在江上随波逐流,感受着春天新鲜的景致,舟上的轻帆在风中飘扬,而岸边的草木也似乎在守护着这宁静的游子。
“密行碧水澄涵月,涩滞轻桡去采蘋。”这一句,则是诗人对夜晚泛舟情景的描绘。船行得很慢,仿佛与那清澈见底的水相融合,而在这宁静的夜色中,甚至能感觉到月亮的存在。桡声轻响,是采集水生植物蘋的动作,这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比物何名腰下剑,无根堪并镜中身。”这两句,则是对个人心境的一种抒情。腰间佩剑,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可能代表着一种精神状态——警觉而坚定。而“无根”则是形容词,修饰“堪”,意指没有固定的依托或寄托之所。镜中映出的身影,则更加深化了这种孤独与超脱的情感。
“平湖春渚知何限,拨破闲投独茧纶。”最后两句,是对心灵自由状态的描绘。诗人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不知道春天的美好有何止境。在这份闲适之中,他轻轻地划破水面的平静,投向那无边的远方,仿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享受孤独的艺术态度。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