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林见素次苏子卿见寄之韵四首·其三》
《和林见素次苏子卿见寄之韵四首·其三》全文
明 / 王鏊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驱车远行迈,中道忽自疑。

章甫资之越,无乃非所宜。

凉飔撼庭柯,絺绤已凄其。

归来洞庭野,茹糗勿复辞。

椒兰亦已变,稂莠能无滋。

四时纷代谢,彼此各一时。

独卧茅檐下,无为浪多思。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鏊创作的《和林见素次苏子卿见寄之韵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诗人驾车远行,途中内心生疑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与反思。

首句“驱车远行迈”,描绘了诗人驾车踏上旅途的画面,充满了前行的决心与勇气。接着,“中道忽自疑”一句转折,揭示了在旅途中,诗人内心的疑惑与犹豫,展现了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自我质疑。

“章甫资之越,无乃非所宜”两句,运用典故,以“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比喻正统或传统,暗示诗人对于自己所走之路是否符合内心真正追求的疑问。通过“资之越”(越地,这里泛指远方),表达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同时也暗含着对自身行为是否恰当的反思。

“凉飔撼庭柯,絺绤已凄其”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象,凉风摇动着庭院中的树木,穿着薄衣的人感到寒意,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以及对旅途艰辛的体悟。

“归来洞庭野,茹糗勿复辞”表达了诗人归家的渴望,即使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愿意接受,体现了对家庭与生活的眷恋之情。

“椒兰亦已变,稂莠能无滋”两句,以植物的生长变化来比喻世事的变迁,暗示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保持内心纯净、不被外界杂草(比喻不良影响)侵扰的期望。

“四时纷代谢,彼此各一时”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万物的更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与机遇,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机会。

最后,“独卧茅檐下,无为浪多思”表达了诗人希望远离纷扰,静心生活的心愿,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思考过多、未能及时行动的反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自然、社会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与生活实际的向往。

作者介绍
王鏊

王鏊
朝代:明   字:济之   号:守溪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450—1524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猜你喜欢

往时杨清溪为乡先达菊存陈公作种菊图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馀年其五世孙继先乃得之于其仲父有实家盖其家故物也出以示余因题其后以致景仰之意·其五

河上东风二月时,垂杨十里斗腰肢。

如今纵使能娇舞,照影寒潭亦自疑。

(0)

往时杨清溪为乡先达菊存陈公作种菊图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馀年其五世孙继先乃得之于其仲父有实家盖其家故物也出以示余因题其后以致景仰之意·其二十二题子昂散马图

曾蹴流沙出大宛,独持风采照天门。

归来散澹春风里,丰草长林总帝恩。

(0)

往时杨清溪为乡先达菊存陈公作种菊图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馀年其五世孙继先乃得之于其仲父有实家盖其家故物也出以示余因题其后以致景仰之意.奉题复公蒲庵四首·其七

长年步不过回廊,心静时闻薝卜香。

莫怪扣门浑不应,近来喧寂已俱忘。

(0)

余归自南京与舍弟子彦相见于清江舟中别去承寄绝句六章依韵奉答·其五

闭户看书百不忧,东原稻熟更何求。

便倾秫酒三十斛,更养池鱼数百头。

(0)

题墨竹四首·其四

何年裁箨冠子,此日见锦绷儿。

自是金鸣玉润,不愁雨打风吹。

(0)

题墨竹四首·其三

渔父一竿翠玉,仙人九节青筇。

自爱林间草净,谁教石上苔封。

(0)
诗词分类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诗人
溥心畬 周钟岳 张元济 许世英 吴宗慈 李烈钧 马占山 陈叔通 熊式辉 胡适 唐生智 曾琦 罗家伦 朱德 叶圣陶 程天放 冯友兰 张大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