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公诗、大雅久不闻,吾衰竟谁陈。
自晋宋以来,隋唐而下,旁若无人。
光焰文章万丈,肯媚永王璘。
卓有汾阳老,抱丈人贞。
不是沈香亭上,谩题飞燕,蹴起靴尘。
安得锦袍西下,明月堕江滨。
青山冢、知几番风雨,雷霆走精神。
因过鲁,携一尊吊古,疑是前身。
诵公诗、大雅久不闻,吾衰竟谁陈。
自晋宋以来,隋唐而下,旁若无人。
光焰文章万丈,肯媚永王璘。
卓有汾阳老,抱丈人贞。
不是沈香亭上,谩题飞燕,蹴起靴尘。
安得锦袍西下,明月堕江滨。
青山冢、知几番风雨,雷霆走精神。
因过鲁,携一尊吊古,疑是前身。
这首词作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一种怀古伤时之情。开篇即道出对传统文化的渴望,“诵公诗、大雅久不闻,吾衰竟谁陈”,表现了作者对于《诗经》、《书经》等传统典籍的怀念,以及这种文化传承的断裂。
接着,作者通过历史回顾,从晋宋至隋唐,一直到当下,感慨地发现“旁若无人”,彷彿表明了在他看来,自古以来能够欣赏并传承这些高雅文化的人越来越少。这里所谓的“旁若无人”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孤独感受。
而后,“光焰文章万丈,肯媚永王璘”,则描绘了一位文采风流、才华横溢的人物形象,通过“卓有汾阳老,抱丈人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形象的高洁与不染尘俗。这里所谓“光焆文章万丈”和“抱丈人贞”,都是对古代高洁文人的赞美。
然而,这种文化追求并不局限于书房之内,“不是沈香亭上,谩题飞燕,蹴起靴尘”则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中的感受。这里的“不是”暗示了一种与周围环境的隔阂和不适应,而“谩题飞燕”、“蹴起靴尘”则描绘了一个书卷气息浓厚,甚至有些过时的知识分子形象。
最终,“安得锦袍西下,明月堕江滨”,通过对古代才子的追忆,表达了一种向往和逃避现实的愿望。这里的“锦袍”、“明月”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堕江滨”则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青山冢、知几番风雨,雷霆走精神。因过鲁,携一尊吊古,疑是前身”,则通过对历史风雨的感慨,以及对先贤遗迹的追寻,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于历史与自我认同的探索。这其中,“青山冢”、“雷霆走精神”都充满了强烈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怀,而“因过鲁,携一尊吊古,疑是前身”则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共鸣,以及通过饮酒来回味历史、联络过去与现在的一种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词作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和个人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幅深沉、怀旧且带有个人哲思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