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荒台在,知音不可寻。
空留一片月,无复再携琴。
夜色皎于昼,疏桐响至今。
自怜遗世意,孤负绝弦心。
千载荒台在,知音不可寻。
空留一片月,无复再携琴。
夜色皎于昼,疏桐响至今。
自怜遗世意,孤负绝弦心。
这首《琴台夜月》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琴台夜晚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慨。
首句“千载荒台在”,点明了琴台历经千年,如今已成荒废之景,流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接着“知音不可寻”一句,表达了对真正理解自己音乐和情感的知音难觅的感慨,暗含着对友情、艺术共鸣的深深怀念。
“空留一片月,无复再携琴”两句,以月光的永恒与琴声的消逝形成对比,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当前孤独境遇的写照。月光虽在,但不再有人共赏琴音,这种失落感跃然纸上。
“夜色皎于昼,疏桐响至今”描绘了夜晚月光如白昼般明亮,稀疏的梧桐树在风中发出声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映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孤寂与深沉。
最后,“自怜遗世意,孤负绝弦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世界理想的自省,同时也感叹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留下了一丝遗憾。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往美好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孤独的感慨,以及对理想追求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