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标双笋石,石上满飞楼。
岩穴通千嶂,云林响众流。
藩王遗别业,羽客有丹丘。
屣步堪乘兴,何须去拜侯。
城标双笋石,石上满飞楼。
岩穴通千嶂,云林响众流。
藩王遗别业,羽客有丹丘。
屣步堪乘兴,何须去拜侯。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屈大均以细腻的笔触,将伏波山下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巧妙融合,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哲思。
首句“城标双笋石,石上满飞楼”,开篇即以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伏波山的雄伟景象。双笋石矗立于城中,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地标,而其上的飞楼则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气息,两者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也暗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接着,“岩穴通千嶂,云林响众流”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岩穴与千嶂相连,云雾缭绕的林间传来潺潺流水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伏波山的地理特征,也寓意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和谐共生。
“藩王遗别业,羽客有丹丘”两句,则将视角转向历史与传说,通过提及藩王的别业和羽士的丹丘,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藩王的别业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羽客的丹丘则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两者共同构成了伏波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最后,“屣步堪乘兴,何须去拜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诗人认为,行走在这片山水之间,心灵得到释放,无需追求世俗的权位与荣耀。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强调了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伏波山的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一部周官,学问渊源,山斋得来。
最雄姿直气,不涂脂粉,仙风道骨,不涴尘埃。
万里青云,相期阔步,底事向天门折翼回。
君知否,这白衣御史,卿相胚胎。时人休用惊猜。
机会到功名节节催。
看蒲质易凋,何如松茂,菊花已老,须是梅开。
万事何难,时来得做,且信天工次第排。
从今去,愿径游璧水,直上兰台。
满襟霁月皎无尘,爱客宁嫌客过频。
倚竹题诗惊思妙,傍花寻柳见情真。
如今南浦伤行客,此处西湖有主人。
与著三年端的约,孤山同访早梅春。
夫君论事回天力,斯文如贡厥篚织。
天葩瑞时来帝傍,天香染衣未渠息。
因携天上白琅玕,散作天花天女识。
冰清谁似乃翁誉,玉麈孩视宁馨色。
月中疏影射银汉,雪里樛枝护磐石。
望林笑策盖世勋,万户侯封为公得。
吹彻楼头画角春,十行朝拜睿思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