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出水高作盘,夜来著雨声珊珊。
客愁万种滴未尽,离梦五更敲欲残。
翠衾生寒花气湿,庭阶无人虫唧唧。
起看绿柄仍扶疏,何处湘灵鼓瑶瑟。
君不见芭蕉叶梧桐枝,离人一听思千里,亦有潸然堕泪时。
阑前不复植此种,恐经百感凋华姿。
今宵忽听荷盘雨,依旧閒愁千万缕。
乃知古来壮士多悲心,不用当筵怨歌舞。
芙蕖出水高作盘,夜来著雨声珊珊。
客愁万种滴未尽,离梦五更敲欲残。
翠衾生寒花气湿,庭阶无人虫唧唧。
起看绿柄仍扶疏,何处湘灵鼓瑶瑟。
君不见芭蕉叶梧桐枝,离人一听思千里,亦有潸然堕泪时。
阑前不复植此种,恐经百感凋华姿。
今宵忽听荷盘雨,依旧閒愁千万缕。
乃知古来壮士多悲心,不用当筵怨歌舞。
这首《听雨》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夜听雨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情感。
诗中以“芙蕖出水高作盘”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雨滴落在荷叶上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展开的情感世界。接着,“夜来著雨声珊珊”,进一步渲染了雨夜的氛围,声音轻柔而连绵,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引出了“客愁万种滴未尽,离梦五更敲欲残”的感慨。诗人借雨滴和离梦,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翠衾生寒花气湿,庭阶无人虫唧唧”两句,通过环境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与哀愁的氛围。翠绿的被褥因潮湿而显得寒冷,庭院中寂静无声,只有虫鸣相伴,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意境。接着,“起看绿柄仍扶疏,何处湘灵鼓瑶瑟”则以想象中的湘灵(传说中的水神)弹奏瑶瑟,象征着内心的哀愁与美好愿望的交织,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最后,“君不见芭蕉叶梧桐枝,离人一听思千里,亦有潸然堕泪时”通过类比,将芭蕉叶和梧桐枝与离人的思绪联系起来,强调了无论是在何种环境下,离愁别绪都难以避免。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离愁的深刻理解与共鸣。
“阑前不复植此种,恐经百感凋华姿”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与珍惜,同时也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美好的事物可能会逐渐消逝,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与思念。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离愁别绪的深刻反思,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