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籥本伊耆,玉尺传周镐。
化与阴阳流,乐由和平造。
郑女若飞鸾,秦宫象蓬岛。
此时闻正声,觉淡不觉好。
宝常师古雅,妙达逞妍巧。
同奏杨广前,何人蒙绝倒。
苇籥本伊耆,玉尺传周镐。
化与阴阳流,乐由和平造。
郑女若飞鸾,秦宫象蓬岛。
此时闻正声,觉淡不觉好。
宝常师古雅,妙达逞妍巧。
同奏杨广前,何人蒙绝倒。
此诗《咏史二十四首》之二十二,出自明代诗人黄淳耀之手。黄淳耀以历史为题材,描绘了古代音乐文化的变迁与影响。诗中提到“苇籥”和“玉尺”,分别象征着古代乐器和度量工具,暗示了音乐与社会秩序的紧密联系。通过“化与阴阳流,乐由和平造”的描述,展现了音乐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和谐作用。
接着,诗人以“郑女若飞鸾,秦宫象蓬岛”来比喻音乐的美妙与高雅,仿佛飞天的凤凰与仙境的岛屿,令人向往。这不仅赞美了音乐本身的魅力,也暗示了音乐能够超越现实,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此时闻正声,觉淡不觉好”则表达了对真正美好音乐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音乐能让人内心平静,而非仅仅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这种观点强调了音乐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意义。
最后,“宝常师古雅,妙达逞妍巧”赞扬了音乐家宝常,他继承了古代的优雅风格,并以其精湛技艺展现出音乐的美丽与复杂性。这反映了诗人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尊重与欣赏。
“同奏杨广前,何人蒙绝倒”则以历史人物杨广为例,说明即便在历史上著名的君主面前,宝常的音乐也能赢得人们的惊叹与赞赏,进一步强调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和普遍价值。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音乐艺术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