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
无知之知,是为真知。无见之见,是为真见。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
无知之知,是为真知。无见之见,是为真见。
这首诗以“般若”为核心,巧妙地探讨了智慧的本质与真知真见的内涵。般若,佛教术语,意指智慧或觉悟。诗人通过“无知”与“无所不知”,“无见”与“无所不见”的对比,揭示了智慧并非知识的简单积累,也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机械认知,而是一种超越表象、直达本质的理解。
“无知之知,是为真知。”这里的“无知”并非真正的无知,而是指不被成见、偏见所束缚的开放心态,这种状态下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它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有所不同,它强调的是对真理的直接领悟和内在的觉醒。
“无见之见,是为真见。”“无见”意味着不依赖于感官的直接经验,而是通过内心的洞察力来认识世界。这种“真见”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感知,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和宇宙真理,体现了直觉与理性相结合的深刻见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引导读者思考智慧的真正含义,鼓励人们追求超越表面、触及本质的真知和真见。它不仅是一首哲学性的诗歌,也是一次心灵的启迪,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内心深处的觉醒与洞察。
一叶堕金井,秋色满蟾宫。
婵娟影里,玉箫吹断碧芙蓉。
缭绕宫墙千雉,森耸觚棱双阙,缥缈五云中。
郁郁葱葱处,佳气夜如虹。日华边,江海客,每从容。
青钱万选,北门东观会留侬。
堪叹抟沙一散,今夜扁舟何许,红蓼碧芦丛。
无地寄愁绝,把酒酹西风。
八百里重湖,长涵太古波。
君山云出少,梦泽雨来多。
才子今方去,名楼必屡过。
楚辞休要学,易得怨伤和。
昨夜梦故人,心颜少欢趣。
自嗟弃有司,却言归山路。
君王下明诏,群英翕争赴。
焦鹏共挥翮,跛鳖亦骋步。
扰扰天地间,飞鸟不知数。
何意独萧条,命与时相忤。
空复蔽马牛,不为匠人顾。
昔为土中花,行待东风煦。
今为檐下草,远矣沾秋露。
老母鬓成丝,寒妻被无絮。
岁暮多严风,絺绤将焉度。
觉来不复见,抚枕泪如注。
安得万顷波,活此舟中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