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频自落,不肯为春留。
红雨成烟去,香风逐水流。
莺衔嫌破碎,鱼食恨沉浮。
枉使溪翁浣,无情向白头。
落花频自落,不肯为春留。
红雨成烟去,香风逐水流。
莺衔嫌破碎,鱼食恨沉浮。
枉使溪翁浣,无情向白头。
这首诗《落花》(其一)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落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次哲理的思考。
首句“落花频自落,不肯为春留。”以“落花”作为切入点,生动地描绘了春天里花朵凋零的情景,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接着,“红雨成烟去,香风逐水流。”进一步渲染了落花飘散的景象,将花瓣比作“红雨”,形象地展现了花瓣随风飘散的动态美,同时“香风逐水流”则通过香气的流动,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情感色彩,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莺衔嫌破碎,鱼食恨沉浮。”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莺”和“鱼”的行为赋予了情感色彩。莺衔落花时可能因为花瓣的破碎而感到遗憾,鱼在水中觅食时也可能因花瓣的沉浮而产生某种情绪。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深化了对自然现象背后情感体验的探讨。
最后,“枉使溪翁浣,无情向白头。”诗人借溪边老翁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现象无常变化的无奈和感慨。老翁虽尽力清洗,却无法改变落花终将消逝的命运,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对时间、生命、自然等主题的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