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抨兰若复谁家,坐见羲和下日车。
燥吻未濡莲社酒,枯肠空搅玉川茶。
摇风绿竹初翻箨,过雨红葵甚放花。
得句至今频示我,安能郁郁久兹耶。
一抨兰若复谁家,坐见羲和下日车。
燥吻未濡莲社酒,枯肠空搅玉川茶。
摇风绿竹初翻箨,过雨红葵甚放花。
得句至今频示我,安能郁郁久兹耶。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和因上人三首(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
"一抨兰若复谁家,坐见羲和下日车。" 这两句开篇即设置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情境。"一抨兰"指的是轻拂过兰花,"复谁家"则是询问这兰花属于哪个家庭,这里已透露出诗人对私密空间的向往。而"坐见羲和下日车"则描绘了一个静坐赏景的情形,其中“羲和”指的是太阳神,"下日车"即是太阳从天空中行驶过来的意象。整体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
"燥吻未濡莲社酒,枯肠空搅玉川茶。" 这两句则反映了诗人的饮食生活。在这里,“燥吻”表达了一种干渴感受,但“未濡”的兰花和尚未湿润的口唇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枯肠空搅玉川茶"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品尝清淡的玉川茶时的心境,虽然内心渴望着什么,但表面上却是平静而淡然。
"摇风绿竹初翻箨,过雨红葵甚放花。" 这两句则转向自然景物的描写。“摇风绿竹”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而“初翻箨”则是对新生的竹叶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过雨红葵甚放花"则捕捉了雨后植物蓬勃向上的景象,"甚放花"表达了一种繁盛和热烈。
"得句至今频示我,安能郁郁久兹耶。" 最后的两句诗人自述其心境。在这里,“得句”指的是获得诗句或是感悟到某种道理,“至今频示我”表明这份感悟一直影响着诗人。而“安能郁郁久兹耶”则是一种自问,为什么自己的情绪会如此的郁闷和长久,这里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内心世界深层次探索与自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并深刻体验内心情感的过程。
生之生也气食牛,祖父爱之如琛球。
曾从我口授章句,过目成诵如泉流。
九岁通经知大意,十岁能文先制义。
纵横日课五千言,首尾不更三两字。
我年四十为腐儒,寻行数墨遵程朱。
三日一回频刮目,廿年久别当何如。
眼前世事殊匆草,少壮看看人已老。
我来旧社种莲花,生向环桥采芹藻。
羡生作赋拟凌云,羡生逸足能超群。
羡生良才不隐世,羡生乐道长安贫。
安贫乐道良不易,前路更多难了事。
愿言努力事驰驱,莫负老僧亲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