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云外住,小径入庵幽。
干老梅逾瘦,林疏竹自脩。
拣茶相伴煮,补线且停抽。
此事如何说,下山归去休。
道人云外住,小径入庵幽。
干老梅逾瘦,林疏竹自脩。
拣茶相伴煮,补线且停抽。
此事如何说,下山归去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隐居画面。"道人云外住",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昙师远离尘世、栖身于云雾缭绕之处的形象。"小径入庵幽",进一步渲染了庵堂所在环境的清幽与僻静。
"干老梅逾瘦",诗人运用了"干老"一词形容梅树经霜历寒后的姿态,显得更加清瘦而坚韧,象征着昙师的清修生活和坚韧品格。"林疏竹自脩",则通过稀疏的竹林,展现出一种自然的静谧与禅意,暗示着师徒之间的默契与自我修炼。
"拣茶相伴煮,补线且停抽",这两句描绘了师徒日常生活的细节,煮茶品茗的闲适和补缀衣物的专注,体现了他们生活的简单与和谐。
最后两句"此事如何说,下山归去休",诗人以疑问表达对这种隐逸生活的感慨,似乎在问:这样的生活如何用言语描述?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一切,回归山下。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
落景下高堂,进州泛回溪。
谁谓筑居小,未尽乔木西。
远郊信荒僻,秋色有馀凄。
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
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
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
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
人情逐鲜美,物贱事已睽。
吾村蔼暝姿,异舍鸡亦栖。
萧条欲何适,出处无可齐。
衣上见新月,霜中登故畦。
浊醪自初熟,东城多鼓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