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爨下桐,乃充伯喈琴。
知音苟不作,山水徒高深。
平生守章句,中岁勤温寻。
新知能几何,淘沙初见金。
圣贤谅非远,万里行自今。
精诚神所相,无虞力难任。
以兹恒夙夜,聊欲忘华簪。
昔闻爨下桐,乃充伯喈琴。
知音苟不作,山水徒高深。
平生守章句,中岁勤温寻。
新知能几何,淘沙初见金。
圣贤谅非远,万里行自今。
精诚神所相,无虞力难任。
以兹恒夙夜,聊欲忘华簪。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罗钦顺的《自励(其一)》,他以古桐为引,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首句“昔闻爨下桐,乃充伯喈琴”借古桐制成的名琴——伯喈琴,暗示自己对知识的珍视,期待能遇到如伯喈那样的知音。接下来,“知音苟不作,山水徒高深”表达了如果知己难觅,那么即使山水再美,也显得孤独无趣。
诗人中年时勤奋研习经典,“平生守章句,中岁勤温寻”,表明他对学术的坚守和不断探索。接着,“新知能几何,淘沙初见金”比喻新结识的朋友如同淘金,虽开始不易,但终有望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圣贤谅非远,万里行自今”表达出对圣贤智慧的向往,决心即使路途遥远,也要持续追求。最后两句“精诚神所相,无虞力难任”强调真诚的心意会得到神明的指引,尽管力量有限,但决心坚定。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自我激励,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学术与知音的深深渴望,展现了明代士人的儒家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