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汤文,直接尼山丘。
原道本乎中,未发当何求。
喜怒哀乐时,一簇破青眸。
尚论古之人,机括能不谋。
万祀有真诠,焉敢同悠悠。
人伦百世师,我亦曾侧修。
穷达各有道,体用宁相仇。
愿言有国家,上下其率由。
尧舜禹汤文,直接尼山丘。
原道本乎中,未发当何求。
喜怒哀乐时,一簇破青眸。
尚论古之人,机括能不谋。
万祀有真诠,焉敢同悠悠。
人伦百世师,我亦曾侧修。
穷达各有道,体用宁相仇。
愿言有国家,上下其率由。
这首诗以孔子为题,通过探讨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礼”,展现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崇敬。
诗中首先提到古代圣贤如尧、舜、禹、汤、文王等,直接承继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强调了孔子在道德和哲学上的重要地位。接着,诗人指出“原道本乎中”,即道德和真理的根本在于内心的修养,而非外在的形式或行为。这反映了孔子“内圣外王”的思想,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治理应相互促进。
“未发当何求”则表达了对于道德实践的思考,即在未表现出来之前,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道德标准。这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相呼应,强调内在的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喜怒哀乐时,一簇破青眸”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情绪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避免被情绪所左右,体现了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
“尚论古之人,机括能不谋”表明了诗人对古代圣贤智慧的尊崇,认为他们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指导后世,避免盲目行事。
“万祀有真诠,焉敢同悠悠”强调了孔子思想的永恒价值,以及对其思想的敬畏之心,不敢轻易否定或忽视。
最后,“人伦百世师,我亦曾侧修”表达了诗人作为孔子思想的追随者,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他人道德行为的榜样。同时,“穷达各有道,体用宁相仇”则进一步阐述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原则,体悟和运用孔子的思想,不应让道德原则与实际行为产生冲突。
整首诗通过对孔子思想的深入探讨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