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瘠不宜竹,山寒多种松。
路穷千折险,庵在最高峰。
石溜通泉乳,晴檐喧蜜蜂。
客来僧不语,日暮自鸣钟。
地瘠不宜竹,山寒多种松。
路穷千折险,庵在最高峰。
石溜通泉乳,晴檐喧蜜蜂。
客来僧不语,日暮自鸣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中隐居的画面。首联“地瘠不宜竹,山寒多种松”,写出了环境的贫瘠和寒冷,但松树却能在这样的条件下茁壮生长,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颔联“路穷千折险,庵在最高峰”,描绘了通往庵堂的艰辛山路,暗示了庵堂选址的独特和修行者坚韧的精神追求。
颈联“石溜通泉乳,晴檐喧蜜蜂”,通过石缝间流淌的清泉和晴天时蜜蜂在檐下忙碌的景象,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尾联“客来僧不语,日暮自鸣钟”,描绘了庵中的宁静氛围,来访的客人到来,僧人默不作声,只有日落时分的钟声回荡,体现了禅定与超脱的生活态度。
整体来看,赵蕃的《东庵上方》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庵堂的环境和生活情境,寓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坚韧精神的赞美。
数杯还已醉,风云不复知。
唯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
听晓鸿。晓鸿度将旦。跨弱水之微澜。
发成山之远岸。怵春归之未几。惊此岁之云半。
出海涨之苍茫。入云途之瀰漫。无东西之可辨。
孰遐迩之能算。微昔见于洲渚。赴秋期于江汉。
集劲风于弱躯。负重雪于轻翰。寒溪可以饮。
荒皋可以窜。溪水徒自清。微容岂足玩。
秋蓬飞兮未极。塞草寒兮无色。吴山高兮高度。
越水深兮深不测。羡明月之驰光。顾征禽之驶翼。
翼伊余马之屡怀。知吾行之未极。夜绵绵而难晓。
愁参差而盈臆。望山川悉无似。惟星河犹可识。
孤雁夜南飞。客泪夜沾衣。春鸿旦暮返。
客子方未归。岁去欢娱尽。年来容貌衰。
揽衽形虽是。抚臆事多违。青緺虽长复易解。
白云诚远讵难依。
《八咏诗·其六晨征听晓鸿》【南北朝·沈约】听晓鸿。晓鸿度将旦。跨弱水之微澜。发成山之远岸。怵春归之未几。惊此岁之云半。出海涨之苍茫。入云途之瀰漫。无东西之可辨。孰遐迩之能算。微昔见于洲渚。赴秋期于江汉。集劲风于弱躯。负重雪于轻翰。寒溪可以饮。荒皋可以窜。溪水徒自清。微容岂足玩。秋蓬飞兮未极。塞草寒兮无色。吴山高兮高度。越水深兮深不测。羡明月之驰光。顾征禽之驶翼。翼伊余马之屡怀。知吾行之未极。夜绵绵而难晓。愁参差而盈臆。望山川悉无似。惟星河犹可识。孤雁夜南飞。客泪夜沾衣。春鸿旦暮返。客子方未归。岁去欢娱尽。年来容貌衰。揽衽形虽是。抚臆事多违。青緺虽长复易解。白云诚远讵难依。
https://shici.929r.com/shici/CNcbiR4dYJ.html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梅子新垂,荷钱正小,困人天气初长。
昨日春归,杨华乱点池塘。一双紫燕飞忙。
看营巢、泥落空梁。水晶帘捲,珊瑚枕滑,玉簟清凉。
美人睡起,独倚纱厨,针慵线懒,鸟语花香。
此时模样,欢来总未提防。刚值残妆。
露春肤、半掩罗裳。漫倡狂。佯抛蝇拂,戏打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