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频添不自休,杜门终日事穷搜。
三千高第中分鲁,七略群书总萃刘。
未拟河汾还献策,无妨匡鼎亦封侯。
生来年齿差相若,经学于君逊一筹。
白发频添不自休,杜门终日事穷搜。
三千高第中分鲁,七略群书总萃刘。
未拟河汾还献策,无妨匡鼎亦封侯。
生来年齿差相若,经学于君逊一筹。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为友人刘显之六十岁生日所作的赠诗。诗中以“白发频添”开篇,描绘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年岁的感慨。接着,“杜门终日事穷搜”一句,展现了刘显之闭门读书、勤于学问的形象,突出了其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
“三千高第中分鲁,七略群书总萃刘”两句,运用典故,赞美刘显之在学术上的成就与贡献,将他比作古代学者,暗示其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中,“三千高第”出自《史记》,指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佼佼者;“七略”则是汉代图书分类的总称,这里用来形容刘显之博学多才。
“未拟河汾还献策,无妨匡鼎亦封侯”两句,进一步赞扬刘显之不仅在学术上有建树,也具备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能力,表达了对其未来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期待。
最后,“生来年齿差相若,经学于君逊一筹”两句,通过比较自己与刘显之的年龄和学术水平,谦虚地表示在经学方面,自己不如刘显之,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生平和成就的描述,表达了对刘显之的崇高敬意和深厚友谊,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学术水平的谦逊态度。
倚空晴塔孤凌,万山环秀舒莲掌。
年年载酒,翠微高处,瘦筇无恙。
楼阁排云,繁华却羡,昔人佳赏。
正箫沈鼓寂,新霜落叶,依然作、琤瑽响。
才悟色空真相,对黄花,梦萦秋想。
兴犹不浅,龙吟一曲,临风高唱。
联襼京尘,旧欢馀几,与君同怅。
便飘萍也好,隔篱呼取,尽杯中酿。
酒畔秋云叠。蘸清霜、黄花渐老,晚香才发。
春燕巢痕回睇认,梦逐银霄绛阙。
怕不是,寻常风月。
一曲梁州刚放队,又红牙换谱龟兹阕。
愁未已,况伤别。无缘久待鹓鸾列。
只频年、离多聚少,积似萦骨。
我自浮鸥漂泊惯,不羡昌黎见蝎。
但别有,痴怀奇绝。
泛渚轻艭如许共,待从君邓尉餐香雪。
长啸处,石应裂。
酴醾开了,又春归何处,与人俱老。
白袷看花情绪短,非复旧时怀抱。
镜影伤心,钗声入梦,往事浮云杳。
落红帘幕,新愁知酿多少。
差喜烛畔樽前,搓酥滴粉,一朵留娇小。
谁解文园游兴倦,空剩酒襟诗稿。
石帚词仙,云英美眷,恨不相逢早。
双瞳剪水,怎禁临去波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