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经,旌贤退不肖。
善哉齐威王,赏罚不颠倒。
考政在田野,文饰安能冒。
定人在素行,毁誉岂足较。
即墨应受爵,适当勤劳报。
彼憸阿大夫,烹之不为暴。
即境思古人,惕然识政要。
一国近易察,天下远难照。
所以辟四门,重华垂有耀。
治国有常经,旌贤退不肖。
善哉齐威王,赏罚不颠倒。
考政在田野,文饰安能冒。
定人在素行,毁誉岂足较。
即墨应受爵,适当勤劳报。
彼憸阿大夫,烹之不为暴。
即境思古人,惕然识政要。
一国近易察,天下远难照。
所以辟四门,重华垂有耀。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东阿》。诗中以齐威王治理国家的典故为引子,阐述了治国有常理,赏罚分明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即墨与东阿两位官员的不同待遇,强调了考察政绩应注重实际表现而非表面装饰,以及毁誉评价的相对性。
诗中提到“治国有常经,旌贤退不肖”,意指治理国家要有固定的法则,表彰贤能之人,贬黜无能之辈。接着以齐威王为例,说明赏罚要公正,不偏不倚。进一步指出,考察政绩不应仅限于官府内部,而应深入民间,关注百姓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定人在素行,毁誉岂足较”强调了评判官员的标准应基于其日常行为和道德品质,而非外界的赞誉或批评。通过即墨受到封爵的例子,表明了对勤勉官员的奖励,同时也暗示了对不称职官员的处理方式。
最后,“一国近易察,天下远难照”表达了治理国家时,小范围内的观察相对容易,但要全面了解整个国家的情况则极为困难。因此,乾隆皇帝提倡广开言路,鼓励民众参与政治讨论,以此来更好地了解民情,制定出更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于政治治理的深刻思考,强调了赏罚分明、重视实际效果、倾听民众声音的重要性,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政治清明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