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如岱岳,萝山若梁甫。
曾颠遏行云,屼屼自太古。
咸池荡初景,昧旦河已曙。
我梦天都行,笑折扶桑树。
黄山如岱岳,萝山若梁甫。
曾颠遏行云,屼屼自太古。
咸池荡初景,昧旦河已曙。
我梦天都行,笑折扶桑树。
这首明代诗人郑善夫的《黄山杂诗十首(其一)》描绘了黄山的雄伟壮观和自然之美。首句“黄山如岱岳”将黄山比作五岳之一的泰山,展现出其高峻的气势。次句“萝山若梁甫”则以梁甫山的葱郁形象比喻黄山之上的藤萝植被,增添了山势的生动感。
“曾颠遏行云,屼屼自太古”两句进一步描绘黄山的险峻,仿佛阻断了行云,自古以来就傲然独立。接下来,“咸池荡初景”用咸池(神话中的日出之处)形容黄山日出的壮丽景象,而“昧旦河已曙”则暗示黎明的到来,暗示着山间时光的流转。
最后两句“我梦天都行,笑折扶桑树”表达了诗人登临黄山天都峰的梦境,以及对能够实现梦想的豪情,甚至幻想能折下象征太阳升起的扶桑树,寓意着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豪迈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山的雄奇与诗人的情感寄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志乘称罗睺,其说引未发。
村俗呼锣锅,久矣难究诘。
或有谓为俚,改之曰萝葛。
去初愈以远,偶过聊诠核。
两字出梵典,此云障持括。
八部中之一,是为佛护法。
化身巨且长,举手障日月。
取以喻岭峻,孰云义不协。
且在两寺间,护法力应竭。
清晨别潭柘,大干盘□屼。
隆崇高凌云,朝阳出其胁。
过岭见戒台,石栈片时达。
坐精室阐义,提婆道饶舌。
良乡城西四十里,吉阳古村过迤逦。
村翁不识为何名,我独欣其协易理。
善诠斯者更曰谁,三策天人汉董子。
昨朝西望雪意浓,今来积地犹尔尔。
为虑酿寒碍发生,幸是麦苗尚未起。
国以民本民食天,随处农功廑筹揣。
曦光曭朗照迷离,渐觉皑皑向融矣。
原成膏泽滋大田,吉哉阳德真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