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因授简上平台,朱邸参差夕照开。
积雪流从桐柏下,白云飞度大梁来。
校书刘向今方远,典礼孙通尚未回。
千载汉家逢盛事,一时人待宛都才。
何因授简上平台,朱邸参差夕照开。
积雪流从桐柏下,白云飞度大梁来。
校书刘向今方远,典礼孙通尚未回。
千载汉家逢盛事,一时人待宛都才。
此诗描绘了一幅雪后夕阳下的京城景象,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与文化氛围。首句“何因授简上平台”,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场景,仿佛诗人正站在高处,准备书写对这壮丽景色的感慨。接着,“朱邸参差夕照开”一句,通过“朱邸”这一意象,展现了皇家建筑在夕阳余晖中的辉煌与庄严,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积雪流从桐柏下,白云飞度大梁来”两句,运用了自然景观的对比,积雪与白云,一静一动,一白一蓝,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广阔。这里,桐柏山与大梁城作为地理标志,不仅增添了地域特色,也暗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校书刘向今方远,典礼孙通尚未回”两句,借用了历史人物刘向与孙通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时局的感慨。刘向曾校书于宫中,而孙通则负责礼仪典章,他们的故事在这里被用来隐喻对文化传承与国家治理的思考。
最后,“千载汉家逢盛事,一时人待宛都才”两句,将视角拉回到现实,表达了对当下盛世的赞美,并期待着像汉代那样的人才涌现。这里的“宛都”代指当时的京城,暗示着对人才与文化的重视,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自然与现实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忆从长杨猎,于时始识公。
堂堂九尺干,落落万夫雄。
补衮弥缝密,能书点画工。
劳谦延士类,岂弟到儿童。
黄阁归人望,青云有父风。
驱驰常扈从,奏对每留中。
暂辍尚书履,荣分陕右弓。
秦山依昼锦,燕雪感秋蓬。
粉署趍承旧,瀛洲忝窃同。
因公动乡思,飞梦过江东。
尺箦编黄芦,节密数须只。
长短随所宜,张弛易为摘。
一傍系脚索,若网纲总缉。
北人布为帆,南俗篷以荻。
舟师贪重载,高挂借风力。
顺流与溯波,巨鹢添羽翮。
望从远浦来,一片云影黑。
乱冲渚烟开,重带江雨湿。
百里不终朝,用舍从顺适。
夕阳见晚泊,堆叠纷襞积。
水虽物善利,其助乃尔益。
西山万古青未了,黛绿鬟云已倾倒。
岂知太虚忽生白。恍如长夜今复晓。
紫阳仙翁见本根,白波开天馀浩渺。
胸中盘曲此高寒,曾梦肝肠倚天表。
苍崖飞来天出巧,为护烟岚翠如扫。
万缕寒烟吹不举,静秀依依见娟好。
此时先生一开轩,平生壁立今玉峭。
脚底游尘软更红,黑头扰扰谁为雄?
临风回首三太息,安得置此冰壶中。
西山秀色千万重,一顾可洗浮云空。
遥望飞泉驾远壑,中有一路开双松。
人间风日不到处,来访轩中雪翠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