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近清明,草色皇都尽锦程。
谁识矮檐春最好,隔墙曾听卖饧声。
风风雨雨近清明,草色皇都尽锦程。
谁识矮檐春最好,隔墙曾听卖饧声。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与感受,充满了季节变换的细腻情感。
首句“风风雨雨近清明”,点明了时间背景,清明节前后的天气变化多端,既有风又有雨,预示着季节的更替。这句诗通过自然界的动态,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次句“草色皇都尽锦程”,将视角转向京城的景色,以“草色”为载体,展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锦程”不仅指草色的美丽,也暗含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向往。同时,“皇都”一词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帝王的辉煌时代。
第三句“谁识矮檐春最好”,转而从微观角度观察,聚焦于寻常百姓家的矮檐之下,发现春天的美好。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平凡生活中的简单快乐,即春天带来的温暖与生机,即便是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最后一句“隔墙曾听卖饧声”,以听觉元素结束全诗,通过远处传来的卖糖葫芦的声音,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这声音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带来了节日的欢愉和生活的气息。同时,这一细节也暗示了人们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不忘日常生活的乐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观、城市风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