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喜高树,萤光随腐草。
一般皆动物,适适惟自晓。
曰水胡流湿,曰火胡就燥。
日用或不知,何况人情渺。
蝉声喜高树,萤光随腐草。
一般皆动物,适适惟自晓。
曰水胡流湿,曰火胡就燥。
日用或不知,何况人情渺。
这首诗以自然现象为引子,探讨了生命与生存之道,以及人类对日常事物的感知与理解。
首先,“蝉声喜高树,萤光随腐草。”蝉在高树上鸣叫,似乎在表达对生活的喜悦;而萤火虫则在腐草中发光,虽环境恶劣,却依然寻找光明。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适应性。
接着,“一般皆动物,适适惟自晓。”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动物,但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只有它们自己明白其中的奥秘。这里强调了生物个体对于生存策略的独特理解。
“曰水胡流湿,曰火胡就燥。”水往低处流,火向干燥处聚集,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诗人以此类比,指出人类的行为也应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顺应环境,合理选择。
最后,“日用或不知,何况人情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更何况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呢?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类行为复杂性的感慨,以及对深入理解自身及他人情感世界的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引申出对生命适应性、个体认知、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之间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深刻而细腻的洞察。
似与孙郎有宿期,共穿紫翠探幽奇。
水帘喷雪非常爽,火伞张空了不知。
蒙衲僧宁非惠远,结茅人莫是凝之。
惜今粉绘无名笔,尚可追摹入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