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溪桥,攀石蹬,寻月上岩顶。
万竹玲珑,摇碎冰轮影。
凭栏不尽低回,一亭如笠,算今夜、更筹须闰。
斗香茗。轻烟吹处成丝,风细袅三径。
回首红楼,隐隐一灯靓。
琼箫谱出新愁,梅花落遍,却半臂、嫩寒初劲。
渡溪桥,攀石蹬,寻月上岩顶。
万竹玲珑,摇碎冰轮影。
凭栏不尽低回,一亭如笠,算今夜、更筹须闰。
斗香茗。轻烟吹处成丝,风细袅三径。
回首红楼,隐隐一灯靓。
琼箫谱出新愁,梅花落遍,却半臂、嫩寒初劲。
这首《月底修箫谱·春夜乘月登仓山》由清代诗人袁绶所作,描绘了一幅春夜登高赏月的雅致画面。
首先,诗人以“渡溪桥,攀石蹬”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登山的过程,既展现了行者的艰辛,也预示着即将迎来的美景。接着,“寻月上岩顶”,巧妙地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山顶,暗示了月光将为此次登高之旅增添别样的光彩。
“万竹玲珑,摇碎冰轮影”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竹林比作冰轮(月亮)的破碎镜面,形象地表现了月光透过竹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凭栏不尽低回,一亭如笠,算今夜、更筹须闰。”这里通过“低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深深沉醉与感慨。亭子的形象被比喻为“笠”,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更筹,古代计时工具,此处借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夜晚时光的珍惜与留恋。
“斗香茗。轻烟吹处成丝,风细袅三径。”诗人转向对茶香与微风的描写,通过“轻烟”与“风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夜的温柔与静谧。三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处借指小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回首红楼,隐隐一灯靓。”诗人从自然景观转而关注到远处的建筑,红楼与一灯的对比,既体现了城市的繁华与静谧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琼箫谱出新愁,梅花落遍,却半臂、嫩寒初劲。”最后,诗人以琼箫(美玉制成的笛子)和梅花作为意象,表达了在春夜中感受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梅花的凋零与初冬的寒冷,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意味。
综上所述,《月底修箫谱·春夜乘月登仓山》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幅春夜登高、赏月品茗、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的情景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