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寒尽日少人知,调鼎风流却在兹。
但得此君为益友,不嫌青女妒妍姿。
应愁我辈来何晚,岂共春风别有私。
不忍折枝飞减玉,留看小雨弄黄时。
山寒尽日少人知,调鼎风流却在兹。
但得此君为益友,不嫌青女妒妍姿。
应愁我辈来何晚,岂共春风别有私。
不忍折枝飞减玉,留看小雨弄黄时。
这首宋诗《妙寂院访梅》是宋代诗人陈宓的作品,描绘了山中梅花孤寂而清冷的美。首句“山寒尽日少人知”,写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偏远与人迹罕至,更显其高洁之姿。次句“调鼎风流却在兹”以“调鼎”比喻梅花的芬芳,暗示其虽处山野,却自有风流韵味。
“但得此君为益友,不嫌青女妒妍姿”一句,将梅花比作益友,赞美其不畏严寒,且不受春雪嫉妒的坚韧之美。诗人感叹自己来访稍迟,担心未能及时欣赏到梅花的全部风采,暗示梅花与春风似乎有着特殊的默契。
最后两句“不忍折枝飞减玉,留看小雨弄黄时”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珍视和怜爱,不愿轻易折损其洁白如玉的花朵,而是期待着小雨过后,梅花在微黄的色调中更显娇媚,给人以别样的观赏体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既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又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深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任公决裂,也待风流。专心道上搜求。
子细研穷,何者名为真修。
认正即心是佛,除心外、匪是良由。
无别法,便澄心遣欲,捉住猿猴。
心上纤毫不挂,更那堪,时复闲想骷髅。
自是心忘境灭,真性优游。
常常心怀恻隐,起真慈、功行圆周。
神光灿,向大罗,恣意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