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儿雪后试弓初,寒雁惊飞绕碧虚。
傍月悲鸣过海曲,断风残韵彻庭除。
长门可奈孤灯影,远戍谁收一字书。
何事年年来复去,江南春渚足攸居。
胡儿雪后试弓初,寒雁惊飞绕碧虚。
傍月悲鸣过海曲,断风残韵彻庭除。
长门可奈孤灯影,远戍谁收一字书。
何事年年来复去,江南春渚足攸居。
这首《闻雁》由明代诗人黄衷所作,通过对大雁在雪后初试弓箭、惊飞绕碧虚的描绘,以及它们在月下的悲鸣与断风残韵的渲染,展现了大雁迁徙途中凄凉而又壮美的景象。
首句“胡儿雪后试弓初”,以“胡儿”这一形象,暗示了北方边塞的场景,雪后的世界一片静谧,胡人在此时尝试射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季节更替和战争的可能。接着,“寒雁惊飞绕碧虚”一句,将视线转向天空,大雁在寒冷的天气中惊慌地飞翔,围绕着碧蓝的天空盘旋,营造出一种紧张而辽阔的氛围。
“傍月悲鸣过海曲,断风残韵彻庭除。”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大雁在月光下哀鸣的情景,它们穿越海角,其声音在风中回荡,直至庭院深处,充满了孤独与哀愁。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限于对大雁本身的同情,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长门可奈孤灯影,远戍谁收一字书。”这两句运用典故,长门是汉武帝时期陈皇后居住的地方,象征着孤独与寂寞;“孤灯影”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感。同时,“远戍”指边疆的守卫者,与大雁的迁徙形成呼应,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思念与关怀。“一字书”则可能是指一封家书,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何事年年来复去,江南春渚足攸居。”这一问句表达了对大雁年复一年迁徙的不解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江南春日美景的向往与渴望。大雁之所以年年来去,或许是为了寻找一个温暖的栖息之地,而江南的春日正是它们理想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雁迁徙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对其背后蕴含的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感观察力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