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浓烟瓦寒鸦语。惹炉烟频炷。
酒香易水爱燕山,红滴槽床雨。羊裘不暖犹添絮。
乱乡愁无绪。荆高市上且弹丝,问屠狗、曾逢否。
霜浓烟瓦寒鸦语。惹炉烟频炷。
酒香易水爱燕山,红滴槽床雨。羊裘不暖犹添絮。
乱乡愁无绪。荆高市上且弹丝,问屠狗、曾逢否。
这首清代徐釚的《洛阳春·寒夜同王惟夏、叶九来、李武曾、饮家华隐兄寓斋,用六一居士韵》描绘了一幅冬夜聚会的画面。首句“霜浓烟瓦寒鸦语”,以霜重、烟雾笼罩的瓦檐和寒鸦的叫声,渲染出夜晚的寒冷与寂静。接着,“惹炉烟频炷”写炉火燃烧,人们围炉取暖,频频添柴,显示出聚会的温馨气氛。
“酒香易水爱燕山,红滴槽床雨”两句,通过酒香和易水燕山的典故,表达了对英雄豪情的追忆和对友人相聚的喜悦。酒香四溢,仿佛能唤起人们对壮志豪情的记忆,而“红滴槽床雨”则可能形容酒液滴落,如同雨点打在槽床上的景象,增添了诗意。
“羊裘不暖犹添絮”进一步强调了冬夜的寒冷,即使穿着羊皮袄也不够暖和,需要再添加棉絮。这句流露出诗人对身处乱世、生活艰辛的感慨。“乱乡愁无绪”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愁苦和纷乱的思绪。
最后两句“荆高市上且弹丝,问屠狗、曾逢否”引用荆轲刺秦的典故,以弹奏弦乐的方式排解愁绪,并借问是否曾在市井中遇到过像荆轲那样的英雄,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以及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典故,展现了冬夜聚会的场景,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乱世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整翩翩粉翅,愁燕子莺儿。
向细草阑干,游丝庭院,双宿双飞。
腰肢瘦来一搦,爱红香影里镇相随。
花底可怜踪迹,梦中何处天涯。深闺风景正芳菲。
长自傍帘帏。早倚窗人见,绣上罗衣。
依依似嫌春晚,更几番、萦绕绿杨枝。
忍把泥金小扇,等闲追过墙西。
楼角斜飘,檐牙半露,几番卷起炊烟。
有时风静,端正一竿悬。
比似曲车更甚,遥望处、无那情牵。
行沽去,何须借问,亚树夕阳偏。堪怜。
最好是、杏花开候,春暖江天。
傍水村山郭,做弄清妍。
招引踏青人至,同认取、孤影翩翩。
只休教,朦胧醉眼,错认燕飞前。
几日东风,流光暗度,又是春韶情味。
柳色青青,隐映碧桃开未。
刚社燕、啄遍芹泥,渐粉蝶、暗销香腻。
诉春愁,恰恰莺啼,望人长向翠楼倚。
无聊花下独自,对著斜风细雨,游丝轻曳。
不定阴晴,酿做恼人天气。
扶彩袖、红泪空收,对清波、素书谁寄。
愿征人、莫惜轮蹄,那须锦词费。
池莲已谢,篱菊又残,正念远人天际。
塞雁南来,带得一封书至,且先看、两个平安字。
欲慰我、离愁万种,谁知翻触愁起。廿载蚕丛寄。
总浪负年华,薄名微利。急整归鞭,鬓发料非昔矣。
怎而今、不把瓜期记。
越看那、红笺细楷,觉心情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