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归来日未午,院内山亭憩久许。
举头题额曰话山,不识谁宾抑谁主。
游山归来日未午,院内山亭憩久许。
举头题额曰话山,不识谁宾抑谁主。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山之后,来到名为“话山亭”的小憩之所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游山归来日未午”,简练地勾勒出一幅游人归来的画面,时间尚早,阳光未至正午,透露出一种悠闲与宁静的氛围。接着,“院内山亭憩久许”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暗示了作者在山亭中停留了较长时间,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静谧与安逸。
“举头题额曰话山”一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亭子的命名——“话山”。这个细节不仅点明了地点,也暗示了主题,即关于山的对话或思考。而“不识谁宾抑谁主”则以疑问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在这样的对话中,是人作为主体在与自然交流,还是自然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人?这个问题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人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哲学探索。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富有意境的画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山亭中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人生如寄耳,世态逐时移。
浮名薄利能几,方寸漫交驰。
粗足生涯随分,到眼风光可乐,终不羡轻肥。
有志但长叹,无路且卑飞。
恨年华,何去速,又来迟。
绿荫浓映池沼,縠浪皱风漪。
啭午莺声睍睆,滚地杨花飘荡,爱景惜芳卮。
此意谁能解,一笑任春归。
台星明翼轸,和气满潇湘。
长淮胜处地灵,应产股肱良。
共仰三朝元老,要识一时英杰,人物自堂堂。
直气薄霄汉,德望耸岩廊。
拥貔貅,森棨戟,镇藩方。
折冲樽俎,春融花柳侑壶觞。
两世麟符玉节,九郡恩风惠雨,仁者寿宜长。
凤诏来丹阙,绣衮觐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