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寺僧都熟睡归,三更米熟想传衣。
西斋尚有孤灯客,欲上堂前话密微。
满寺僧都熟睡归,三更米熟想传衣。
西斋尚有孤灯客,欲上堂前话密微。
这首诗描绘了深夜宝镜堂内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思绪。
首句“满寺僧都熟睡归”,描绘了一幅僧人们在夜晚归寝的画面,整个寺庙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只有偶尔的呼吸声和脚步声打破这份寂静。这句诗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祥和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深沉。
次句“三更米熟想传衣”,将时间具体化为三更时分,此时夜已深,人们大多已入梦乡。诗人在此刻却想到了“传衣”的情景,即在寒冷的夜晚,僧人们相互传递衣物以保暖。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僧侣间的互助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简朴、互相关怀的态度。同时,这里也暗含了诗人对于僧侣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与同情。
第三句“西斋尚有孤灯客”,点出了在如此宁静的夜晚,西斋里还有一位孤独的访客。这位访客的存在打破了夜的寂静,使得整个画面不再那么空旷,增添了一份人情味。这里的“孤灯”不仅照亮了访客的路途,也象征着知识、智慧或心灵的指引,为夜行者提供了希望与安慰。
最后一句“欲上堂前话密微”,表达了访客想要与僧侣进行深入交谈的意愿。这里的“密微”可能指的是微妙、深奥的道理或是内心深处的感悟。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访客的求知欲和对智慧的渴望,也暗示了僧侣们在夜晚传授知识、引导心灵的神圣职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宝镜堂内的场景,展现了僧侣们的生活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知识、智慧的追求。它不仅是一幅静谧夜晚的画卷,更是对僧侣精神世界的一种赞美与探索。
彼美人兮,河东旧氏,名姓争传。
问底事蛾眉,爱才念切,改装巾帻,择士心坚。
翠袖相投,红裙难认,老去尚书已可怜。
休记取,恁茸城诗句,久地长天。
只今回首当年,蓦京口、扁舟桴鼓阗。
更不较顾娘,泥涂容面,羞它卞女,泪洒兰笺。
道服随身,青丝毕命,含笑章台质独捐。
尤堪叹,便青楼如许,若个名全。
纸上幽花,闺中妙手,点染多姿。
是目空桃李,留心晚节,情耽泉石,寄兴陶诗。
不屑争春,应同倚竹,秋遍荒山人未知。
机窗畔、启琉璃砚匣,香露淋漓。云屏一幅相宜。
觉巧极、金针总未奇。
看纷披数叶,微分翠黛,萧疏几朵,淡研红脂。
耐冷襟怀,凌霜品格,想见拈毫欲写时。
分明似、是清风林下,霁月东篱。